在优质均衡教育版图上,湖里区是匹“黑马”。
湖里一边建新校,一边对老校实施微更新。图为改造后的湖里第二实验小学。(记者 林铭鸿 摄)
湖里通过公办教育集团,让公办教育实现低成本快速扩张。图为学校科技节。
湖里公办园从“五朵金花”到“满园春色”。图为幼儿园小朋友在户外探索。
日前,首批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市、区)名单公布,全国56个,其中之一是湖里区,它是福建省唯一。前两周,湖里区又通过学前教育普及普惠省级督导评估。
之所以说是“黑马”,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湖里区并不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还有点“先天不足”——这里有历史的原因,湖里区成立于1987年,在建区之前,它所在位置是厦门岛内的农村地区。
这匹“黑马”是如何破解优质均衡教育难题的?我们从其中几个侧面来解读。
从某种角度看,从“先天不足”到全国的五十六分之一,湖里教育的敢闯敢试之路,也是区域优质均衡教育的希望之路。
当然,这也是一条问题导向的前进之路,湖里区委区政府总结出教育优质均衡建设的经验:再难的事,只要用心用情,肯定有办法,而且,“每当解决一件事,教育事业就会前进一步”。
第一题 增量
发展公办校 创下区教育建设规模之最
难题
流动人口多 就学压力大
2021年,湖里区率先在厦门启动创建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时,很多人为它捏了把汗——湖里区以全市4.2%的土地面积承载了全市近四分之一的流动人口,就学压力成为制约湖里教育发展的难题。
更重要的是,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的评估,是块难啃的骨头,它包括资源配置、政府保障程度、教育质量和社会认可度等四个方面32个评价指标。所有指标要求区域内的所有义务教育学校“项项达标”“校校达标”,甚至是“班班达标”。
不仅义务教育,湖里区创建学前教育普及普惠,也是底子薄——湖里区第一所公办幼儿园成立于1985年,之后到2007年以前,全区只有五所公办园,人称“五朵金花”。
而且,由于地理位置和外来人口集中,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厦门市三分之一“无证园”在湖里区,雪上加霜的是,“无证园”不是说关就能关:如果取缔它,孩子要分流到哪里去;但如果将它们“转正”,不少幼儿园连消防都不过关。
解题
公办校建设加速跑
尽管如此,湖里区深知老百姓对优质均衡教育的期盼,因此,不仅要上,还要抢先一步——湖里区委区政府认为,无论是“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还是学前教育的双普,它们不仅是荣誉称号,更重要的是,它们是为了老百姓乐意让孩子在家门口上学,“这才是我们为之奋斗的真正目标”。
湖里区公办学校建设开始加速跑。数据显示,近五年,湖里区新建公办校园24所(含6所中小学、17所幼儿园、1所特殊教育学校),其中,2022年秋季开学,湖里一口气上新六所公办校园,投资近9亿元,创湖里区历年来教育建设规模之最。
六所新建学校都在湖里城区寸土寸金的区域,其中南山实验学校位于湖里老城区,尚文实验学校位于忠仑公园附近,位于城市主干道仙岳路旁的禾山中学是改扩建——比原来增加了近一倍的面积,改成九年一贯制学校。
现在回头看,两年前新建的六所公办校,特别是三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对湖里教育的意义非同寻常——除了扫除湖里教育布点的盲区,有效分流解决热点片区的大校额、大班额问题,这是“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创建的关键点。
与此同时,湖里区以极大勇气和智慧开始无证园专项治理,采用有堵有疏策略,一年后交出高分答卷:经整改达标后正式审批62所,关闭88所,让无证园成为历史。
湖里区教育局昨天介绍,我们为百姓提供优质公办资源,并未随着评估完成而停止。目前,湖里区在建教育项目9个,其中包括厦门一中湖里分校;今年秋季,湖里区将开办两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双十中学湖里分校、湖里区创新实验学校,以及樘月幼儿园,将新增学位6780个,建成投用厦门三中宿舍楼,提供高中生寄宿床位1300个。
老校改造焕新颜
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上新学校,湖里区很快启动老校“微更新”工程。去年,湖里区利用暑假完成37所学校56个项目的校园改造提升工程,涵盖校园人车分流、卫生间改造、校园景观改造提升等内容。焕新后的学校不仅盘活了部分空间,还为教育教学创造了更好的条件,使校园整体环境和精神文化得到更新升级。
这是湖里区将教育发展成果更公平惠及百姓的体现。
不仅如此,在学校数量激增的同时,湖里区也追求校园品质的升级——新建学校整体建筑风格以现代为主要基调,尝试多样化校园设计。
这其实是另一种形式的优质均衡发展——中小学校如何以更高标准化的建设,践行更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是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出的新命题:现代化学校建设是现代化教育的重要支撑,这不但需要全面提高建设标准,更需要重构学校的建设理念。有时候,升级理念可能比加大投入更重要。
湖里区教育局教育发展督导评估事务中心主任俞晟锦说,“我们让孩子体会到什么是美,他们长大后,也会去追求和建设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