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台海网 >> 新闻中心 >> 厦门 >> 各区报道  >> 正文

【海峡导报创刊25周年特刊】华丽蝶变绽新颜 业翔民安新城区

www.taihainet.com 来源: 台海网 曾艺轩 用手持设备访问
二维码


▲火炬(翔安)产业区内高新企业密集,产业活力迸发


◆翔安南部新城李健/摄


▲生活在翔安,居民收获满满幸福感


▲下潭尾红树林公园彰显生态之美


▲地铁3号线的通车,让翔安迈入“地铁时代”

   台海网3月9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曾艺轩 陈捷 通讯员 叶晓菲/文 翔安区供图)厦门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先行实践地,翔安是‘厦门实践’的重要试验田。”翔安区委书记黄鹤麟说。作为全市成立最晚的新区,翔安区在二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始终奋楫争先、勇立潮头,在探索绿色发展的道路上先行先试,努力建设创新、繁荣、生态、活力、幸福的“五个翔安”。

  翔安,已从昔日的“风头水尾”蝶变为如今的“中国工业百强区”。这些年来,《海峡导报》始终坚持做好翔安改革发展的记录者、见证者和推动者,用一篇篇报道记录翔安发展变化和丰硕成果,和翔安共奋进、共成长。

  厚积薄发、蹄疾步稳。2024年,翔安区将再次擂响高质量发展的战鼓,谋划更宏伟的发展蓝图。《海峡导报》也将继续用文字和镜头记录、见证翔安区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坚实步伐和蓬勃向上的城市魅力。

立体交通四通八达,成进出岛重要门户

  路通、路畅、路净……交通像动脉血管一样影响着翔安这座城市的健康运行。对许多翔安人民来说,道路上的变化是他们对翔安蝶变的最直观感受,带给他们全新的生活与新体验。“以前去翔安需要绕行集美和同安,一趟路程就要花费两个多小时。如今,翔安隧道、翔安大桥的建成,让我们开车抵达翔安最快也不过十几分钟。”

  近年来,翔安区主动融入跨岛发展,加快推进辖区内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构建高效通达的区域交通网络,打造高品质城市交通,提升城区承载能力。如今,这里的交通脉络不断丰富:厦门新机场主体工程稳步推进,2026年将通航起飞;翔安隧道、翔安大桥建成通车,大幅缩短了翔安与厦门本岛的空间距离和心理距离;地铁3号线开通运营,让翔安迈入地铁时代;滨海东大道、翔安大道、海翔大道等主干路网四通八达,锄山进出通道及大帽山路等农村公路品质大提升,“三纵六横”骨干路网基本形成,海陆空立体化的交通枢纽已具雏形……

  翔安,凭借着交通的强大引擎,成为进出岛的重要门户。

工业产业实现新跃升,成“中国工业百强区”

  今年一开春,全省推动县域重点产业链发展南片现场会就在翔安召开——翔安区在20年间,从传统农渔业区发展为高新技术产业集聚的工业强区,创造了令人振奋的工业发展奇迹。

  从建区伊始,翔安区就始终坚持工业立区、产业强区,这为城区发展带来突破性变化,也为城区高质量发展积蓄了强大的后续动能。一组组数据佐证了发展成果:友达光电、冠捷科技、宸鸿科技、ABB、联芯、天马、中创新航等重大产业项目相继引进;巷北、市头、银鹭、内厝四大工业集中区成为工业发展的重要引擎;2023年,翔安区实现GDP增长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5%,其中区属工业更是保持强劲增长态势,增加值增幅达59.7%,全区规上工业企业增至537家,实现规上工业产值1642亿元,完成新增工业投资占全市总量的42%……

  翔安区深知,唯有构建起一个现代化的产业体系,才能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绝的动力。如今,全区立足发展实际,展望未来产业方向,着力构建“4+3+3”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提升平板显示、半导体和集成电路、新能源新材料、机械装备制造等4个传统优势产业;加速发展生物医药、航空临空、海洋高新等3个特色重点产业;提前布局旅游会展、文创体育、数字经济等3个新兴潜力产业。

  翔安,以“工业立区”既定思路勇闯开拓,又以“产业强区”的战略思维提升能级,炼成“中国工业百强区”。

招商引资不断提速,翔安持续“赢商”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落户翔安,认为这里生态良好、伙伴给力、政商和谐。在大家看来,翔安区在打造优良营商环境方面的不遗余力,坚定了他们将这里视为创新创业福地的信心。

  翔安区深知,招商引资是全区经济发展的“源头活水”,更是未来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全区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关键一招”,深入推进“引强入翔”:“走出去”上门招商,成为全区党员干部的共识和行动;建立招商项目全生命周期的服务机制,为的是推动项目顺利落地;设立区企业金融服务中心,赋能辖区企业发展;聚焦激发市场主体内生动力、推动项目扩投资等8个方面,制定稳增长28条措施;深化“益企服务”行动,及时解决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堵点、难点、痛点问题……

  持续优化的营商环境,让产业项目纷至沓来,这是企业“投票翔安”的决策动因,也是翔安持续“赢商”的底气所在。今年伊始,翔安区便继续开展大员招商、平台招商、敲门招商,加快对接一批补链、延链、强链项目,预计一季度将签约合同项目30个、总投资约75亿元。

  翔安,推动招商引资跑出“加速度”,持续改善营商环境。

城区建设呈现全新样貌,座座新城加速崛起

  一直以来,翔安区都始终坚持以不低于岛内的标准,加快建设基础设施,加快推进重大片区、重点项目建设,城区开发连片成势,城市发展形成新型现代化新框架。

  刚刚结束的CBA全明星周末,在凤凰体育馆上演精彩对决;世界水平最高、影响力最大的世界田联钻石联赛连续十届落户白鹭体育场,让厦门奥林匹克体育中心所在的凤翔新城片区不断获得高关注度,也成为翔安联通世界的全新窗口;国际博览中心的开馆投用,开启区域会展产业发展新纪元;按照“集约高效、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的理念,翔安还科学推进重大片区的开发建设,航空新城、凤翔新城、翔安新城、同翔高新城等一座座新城在这片土地上加速崛起……

  翔安新城之所以能在建设上取得“狂飙突进”,离不开建设者大力实施项目建设加速行动,狠抓施工进度、竣工投产,建立工期目标跟踪、督促、落实机制,倒排工期、顺排工序,实施挂图作战等。尤其是近年来,翔安区因地制宜,创新探索联合攻坚、征收释明等工作机制,实现“征拆速度、开发力度、民生温度”三“度”并举,同时坚持把片区安置房及集体发展用地作为重要的民生、民心工程,按照产城人融合布局原则,将安置房与集体发展用地结合起来统筹考虑。

  翔安,城区建设已颇具规模,呈现出全新的发展面貌。

保民生增福祉,传递高质量发展新温度

  民之所望,即是政之所向。秉持着“民生温度就是幸福刻度”的理念,翔安区将教育、就业、保障、医疗、文化这五块民生拼图拼出了一幅最具质感的新画卷,让生活在翔安的人民群众收获了满满的幸福感和满足感。

  全省首个区属公办普惠优质教育集团——翔安教育集团的成立,迅速把学前教育优质资源建到了翔安人民的家门口,实现城乡学前教育一体化发展;主动对接“名校跨岛”“名师出岛”战略,厦门双十中学、厦门实验小学、厦门大学附属科技中学等岛内名校已在翔安落地,积极引入厦门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北京市十一学校、福建教育学院等全国名校来翔办学;体育竞技、信息技术创新、人工智能等辖区学校的各类特色教育也收获了沉甸甸的荣誉。

  通过加大政策、资金支持力度,翔安打出一系列稳就业“组合拳”;全市首创社区救助流动驿站,为困难群众发放补助;以市第五医院、厦大附属翔安医院为强点带动区域面,翔安全区的优质医疗资源实现了南北双向辐射;翔安公共图书馆的服务网络的初步形成,有效破解了区图书馆服务半径过大、偏远居民借书难的问题……回顾这些年来翔安区在民生细节上的努力与实践,不难看出“保民生增福祉”是全区一直努力的方向。

  翔安,让民生服务更有温度,百姓生活更有质感。

生态环境保护成效显著绿色经济效益逐步显现

  作为厦门全市最年轻的行政区和“岛外大发展”的主战场,翔安区面临大开发大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双重压力。近年来,翔安区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高效统筹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生态文明改革亮点纷呈,生态环境保护成效显著,绿色经济效益逐步显现。

  位于环东海域的翔安下潭尾红树林公园,凭借独特的红树林景观、丰富水域空间、优异的生物多样性,加之天然的海洋生态资源,正逐步成为厦门新的海上旅游休闲网红打卡地。而以前的这里,却是一片污泥滩涂与杂乱养殖地。

  香山街道大宅社区,此前在全省城乡品质提升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样板村评比中荣膺第一,还荣获厦门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试点示范村称号。它的改变源自翔安区首创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3+3+3”模式——“三管接户”实现了源头污水的全收集;“三水联治”实现了污水的资源化利用;“三方共管”实现了智慧管理的长效化。目前,翔安区320个自然村已全部实现农村生活污水全收集、全治理。通过系统化的思维,提升了农村人居环境品质,促进了乡村产业发展,改善了周边水体质量,一举三得。

  不仅如此,在人居环境整治方面,翔安区常态化深入开展全域村庄环境“六必清七必整八必拆”整治,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去年,全市深入学习“千万工程”经验建设美丽乡村现场推进会在翔安召开。翔安区还将继续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以深学笃行“厦门实践”为抓手,厚植生态底色、绘就绿美图景,以生态“含绿量”提升经济社会发展“含金量”,为厦门加快建设美丽中国先行示范市贡献翔安力量。

  翔安,正持续释放生态红利,推进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双赢。

新蓝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业翔民安﹄新城区

  整个春节长假,翔安区各个重点项目建设现场和重点企业里,都是一片热火朝天的工作景象。车辆的穿梭声与机械轰鸣声交织在一起,奏出一首热闹的“协奏曲”。开足马力抢抓节点,确保项目工程进度,“勇夺开门红、聚力谱新篇”成为全区上下达成的一致共识。

  迈入2024年,翔安区有着更长远的规划,也澎湃着更强劲的动力。新的一年,翔安区将认真贯彻省委深化拓展“三争”行动和市委“快字当头提效率、机关带头转作风”行动要求,迅速行动、鼓足干劲,加快推进以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为特征的新型工业化,全面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培育新质生产力:实施电子信息、新能源等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推动天马8.6代点亮、中创新航三期封顶、盛屯新能源动建,打造更具竞争力的工业强区;同时将构建多元化支撑的产业格局,加快发展海洋高新、航空临空、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加力布局氢能与储能、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加速壮大总部金融、酒店物流、体育会展等现代服务业。翔安区,正在着力搭建更完整、更立体、更多维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翔安区还将深入推进改革创新,以“闯滩者”的姿态奋勇前行,激发高质量发展的活力,以生态文明为指引、以科技创新为驱动、以城乡建设为抓手、以改善民生为己任,全力建设宜业、宜居、宜游的“业翔民安”现代化新城区,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努力为全市发展大局多作贡献。

相关新闻
【海峡导报创刊25周年特刊】厦门市广告协会筑梦40年 广告点亮你我他

◆第30届中国国际广告节开幕式 ▲党建活动走进高山党校初心使命馆 ▲厦门广告业40周年特殊贡献奖颁奖 ▲厦门市执法局广告处领导莅临协会调研 ▲高颜值户外公益广告助力城市品牌建设   台海网3月9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陈磊) 作为中国最早设立的经济特区之一,厦门一直是中国改革开...

【海峡导报创刊25周年特刊】微创换瓣膜助患者重启“心门 ”

◆厦心结构性心脏病团队引领瓣膜微创介入技术   台海网3月9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李方芳 通讯员 刘云芳/文 陆军航/图)在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心内科病房里,78岁的傅大爷(化名)笑容满面地吃着鸡蛋,面对医生也能顺利地表达出感谢之情。谁能想到就在不久前,傅大爷还因多年的...

【海峡导报创刊25周年特刊】呵护美梦 让您“春眠不觉晓”

◆韦璇主任在睡眠义诊活动中亲切问诊   台海网3月9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林少蓉 通讯员 陈鹭)每年的3月20日,是世界睡眠日。人一生中1/3的时间,都在睡眠中度过,能够睡一个安稳的好觉,是件多么幸福的事。但现代社会节奏快,竞争压力大,睡个好觉,对很多人来说是一种奢望。厦门...

【海峡导报创刊25周年特刊】创伤救治“绣花”功夫显仁心

◆谢文生主任︵左︶带领同事进行显微手术 ▲谢文生主任(中)与同事查房了解患者恢复情况   台海网3月9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林少蓉)“医生,快!我孩子手指头快掉下来了!”创伤外科的诊室外,一大早,一位年轻的父亲抱着孩子狂奔而至,身后母亲凄厉的哭喊声响彻整个走廊。原来,...

【海峡导报创刊25周年特刊】保护耳朵 让患者“听”见幸福

◆义诊现场   台海网3月9日讯 (海峡导报记者 林少蓉 通讯员 王一军)3月3日是第25个全国“爱耳日”,今年的主题为“科技助听,共享美好生活”。现如今,噪声、药物、不良生活习惯等不利因素,对耳朵的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威胁。在“全国爱耳日”期间,为普及耳科及听力保健相关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