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台海网 >> 新闻中心 >> 厦门 >> 各区报道  >> 正文

数字化监管,无死角守护——走访鼓浪屿世界文化遗产监测中心

www.taihainet.com 来源: 东南网 用手持设备访问
二维码

▲ 监测现场。鼓浪屿世界文化遗产监测中心供图

    工作人员查看建筑病害。鼓浪屿世界文化遗产监测中心供图

东南网7月15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林丽明 林泽贵)盛夏,“海上花园”鼓浪屿的人气如气温一样,连日来节节攀升。交错纵横的街巷里弄,一栋栋隐藏着岁月烟云的老别墅保存完好,游客徜徉其间,触摸“万国建筑博物馆”的独特魅力。

小岛上的一砖一瓦、一沙一石能得到如此完整的保护,鼓浪屿世界文化遗产监测中心功不可没。

全域全天候

守护岛上一沙一石

走进设在中南银行旧址的鼓浪屿世界文化遗产监测中心,巨幅屏幕上,画面动态展示着岛上各个景点及历史风貌建筑的现场情况。

“这是鼓浪屿在申遗期间构建起来的监测预警系统,我们在全岛布设了100多个摄像头。”监测中心主任蔡松荣说,鼓浪屿上每栋老建筑都存在一定隐患或破损,这套系统能确保中心工作人员第一时间掌握情况。在他看来,世界遗产的监测预警体系,就好比一支足球队的防守体系。如果把遗产面临的威胁和存在的问题比作对方球队进攻的话,一个好的防守体系,可以提前作出判断,让威胁化解在对方半场,把问题解决在禁区之外。

黄荣远堂是鼓浪屿重点历史风貌建筑,通过装在黄荣远堂建筑上的4个沉降检测仪,监测中心工作人员在大屏幕上可以实时看到沉降仪的振幅曲线。蔡松荣说,一旦数据偏差较大,系统会预警,中心会请相应的专家过来查看分析,及时地防范更大的问题出现。

鼓浪屿世界文化遗产地监测范围包括申报遗产区、缓冲区。其中,重点监测对象是作为鼓浪屿遗产价值最突出物质见证的53处世界文化遗产核心要素,包括51组代表性历史建筑、2处代表性文化遗迹、4组历史道路、7处代表性自然景观等。

“牵涉到的遗产类型太多,每一类的监测方法各有不同。”蔡松荣说,鼓浪屿因地制宜采用航空摄影、24小时高清视频监控、云台自动巡查、无人机巡查监管、重点工程延时摄影、核心建筑激光扫描、重点建筑消防烟感报警等方式,编织起全域全天候监控链条,时时刻刻监测和维护着鼓浪屿一砖一瓦的安全。由于纳入了气象、环保等部门提供的数据,系统上还可以随时查询岛上的实时游客量、天气变化等情况。

2016年9月,台风“莫兰蒂”让岛上损失巨大。鼓浪屿通过“监测云”,采集到了树木倾倒、道路不通行等第一手受灾监测数据,实时传输到监测系统中,指导救灾工作的开展;无人机也大显身手,通过采集影像监测数据,可清晰获取房屋、古树等受到损毁的情况。当各部门都在忙着抢修、救灾时,监测系统恰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监测系统通过对全岛进行三维测绘扫描和记录存档,采集比对不同时段的数据,一旦发现文物建筑出现沉降、裂缝、水平移位等问题,便能第一时间报警提醒,相关专家也能第一时间到现场进行勘查分析,排除隐患。

去年,“国保”建筑春草堂出现楼层错落、门梁裂缝等现象。中心通过专业设备监测、邀请第三方监测、专家现场勘查等方式,对同一个裂缝点进行为期一年的监测后,作出“尚无需外部干预”的诊断,打消业主有关地质变化的忧虑。

“监测预警系统只是一个平台,申遗后,中心的职责不只是监控,更多的是监管,保持世界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蔡松荣说,自然因素的破坏,需要去记录、排查隐患;人为因素的破坏要被监管、制止、责令纠正,“即便是自有产权的建筑,也不能随便修缮”。

动态监测预警

历史信息被最大限度保留

“天花板裂缝,墙体脱落,屋顶多处发现长出杂草!”

7月10日下午,通过对鼓浪屿博爱医院旧址的一番仔细巡查后,鼓浪屿世界文化遗产监测中心工作人员刘勇冠在平板电脑上写下监测记录,上传到监测中心的监测预警系统上。

作为网格巡查员,刘勇冠负责监管鼓浪屿上5个文物点,每周至少都要巡查一遍。监测中心共有12名网格巡查员,日复一日,风雨无阻,定期对鼓浪屿53处世界文化遗产核心要素进行日常巡查。

为了更好地保护文化遗产地的真实性和完整性,鼓浪屿在运用数字化手段对岛上的风貌建筑进行实时跟踪的同时,也特别注重人工巡查制度,并借助数字管理系统开展人机结合的动态采集监测,积极落实各类遗产要素日常监测。

用平板手机为四个外立面拍照存档,查看建筑内部有无裂缝、渗漏及是否有植物病害等,同时根据遗产要素状态进行评价、做好监测记录……每一次的巡查内容都差不多,但刘勇冠丝毫不敢懈怠,人工巡查的数据也自动录入到监测预警系统中。

“世界遗产的变化就跟孩子成长一样,是一个‘渐变’过程,一两天看不出来,一年后就会有明显的差异。”刘勇冠说,因此,越是看起来简单重复、单调的日常巡查工作,越需要耐心和细心。

每次,只要一进入工作区域,他就会自动开启“鹰眼”模式,大多数时候他凭肉眼观察就能发现那些细微的变化,“哪一段的墙体上新长出了一株植物,不同季节的墙体泛碱情况及裂缝发育情况,基本能看得出来”。

在日常监管中,监测中心还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例如,在台风、暴雨等极端天气的情况下,会针对性地增加灾害性天气前后排查频率;时不时开展重点历史风貌建筑周边植物病害调查,主动预防植物对建筑的伤害;针对核心要素等历史建筑开展白蚁灭治,有效控制木构件的白蚁蛀蚀现象;每年进行游客数据分析,动态评估遗产地旅游压力。

值得一提的是,在延平戏院旧址、廖家别墅施工修缮过程中,监测中心还特别进行全程录像,形成历史建筑保护修缮的动态影像档案。

“除了监管外,记录存档也是我们的一大职责,对修缮过程的记录,正是对文化遗产真实性的尊重。”蔡松荣举例说,在八卦楼的修缮过程中,专家经过剥丝抽茧,这栋百年建筑扫去岁月尘埃后重现芳华,米黄色的门窗全部被恢复成最真实的底色——“带清晰木质纹理的红褐色”,磁漆工艺恢复成清油和清漆,“将这个过程记录下来,可以让后人理解文化遗产保护修缮的原则——历史信息被最大限度地保留和修复”。

在工作探索与实践中,鼓浪屿世界文化遗产监测中心实施由点到面的全方位监测与跨时段全周期的动态监测,多年来监测预警平台有效运行,遗产地总体保护状况良好,工作成果显现,实现了“从有到优”的飞跃,多次作为世界遗产监测典型,向同行分享保护管理经验。

在鼓浪屿监测体系下,遗产价值特征总体保存完好,遗产区、缓冲区的真实性与完整性保护状况良好,遗产要素历史环境逐步恢复,带动社区生态环境优化与生活品质提升。

扎实的监测数据积累,有效的监测管理实践……鼓浪屿世界文化遗产监测中心建立起一套较完整的世界文化遗产监测体系,成为我省世界遗产监测的领头羊和全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的行业标兵,年度监测报告连续三年(2018、2019、2020年)获得全国优秀。“鼓浪屿活态遗产监测预警机制”与北京故宫、敦煌莫高窟、苏州古典园林一并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世界遗产能力建设手册》监测典型案例。

“这套监测预警系统既是工作管理平台,也是记录工作情况档案的平台,通过规章系统制度的建立和落实,让数据支撑管理,有利于遗产管理工作持续发展。”蔡松荣说,未来将加强预防性监测保护,推动全年游客监测数据分析、核心要素沉降裂缝病害监测等专题研究,持续提升数字化监测水平,让鼓浪屿这颗“皇冠上的宝石”更加璀璨夺目。

相关新闻
400名徒步者共赴琴岛健步行

台海网7月3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曾宇姗 通讯员 陈志燕)约上若干好友,共赴琴岛健步行之约,在世界文化遗产地鼓浪屿,用自己的切实行动参与公益。昨日,由厦门市鼓浪屿-万石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厦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指导,鼓浪屿文化旅游发展中心主办的“守护世遗 扮靓琴岛——鼓浪屿公益环保健步行”活动在鼓浪屿钢琴码头举行。   上午9点20分,随着笛声鸣响...

惊险一刻!游客被困鼓浪屿滩涂

在海边游玩要是不熟悉滩涂情况,一不小心陷入滩涂淤泥里,很危险。前两天,在鼓浪屿西苑路附近的沙滩上,一名游客就遇到了这惊险的一刻,幸好,一位热心的环卫工人伸出了援手。 6月29日下午,雨下得很大,一名在鼓浪屿西苑路附近沙滩游玩的游客行走时不小心陷入了淤泥中。岸上正在作业的环卫工人老魏看见后,连忙带着一根竹竿上前救助。在老魏的帮助下,被困人员的左...

鼓浪屿竹竿大叔“泥上漂”勇救受困游客

▲老魏救助陷入淤泥的男子   台海网7月1日讯 (海峡导报记者 朱黄 郑丽金)一根普普通能的长竹竿,是老魏工作时随身携带的滩涂救人“神器”。6月29日,在瓢泼大雨中,鼓浪屿的保洁员老魏,又使用这种“神器”成功救起了一名被困在滩涂淤泥里的男子。   当日下午两点多,鼓浪屿...

青商言商谋发展 鼓浪屿上话非遗

台海网6月16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李雪梅)6月8日,在鼓浪屿申遗成功6周年之际,由思明区工商联、共青团思明区委指导,思明区青年企业家商会主办,厦门市青企联、集美区青商会、翔安区青商会、湖里区工商联青委会、朝鹭学堂、鼓浪屿街道协办的“青商言商·探索世界文创的商业发展”青...

28幅蛋白照片展现150年前的鼓浪屿

台海网6月8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陈金龙)近日,厦门市城市建设档案馆成功征集了一组1870年代蛋白照片数字化副本进馆,填补了该馆档案征集方面的空白,捐赠者为厦门收藏家陈亚元。此次征集进馆的老照片数字化副本共计28幅,全面展示了150年前鼓浪屿及厦鼓两岸的城市风貌,对研究厦门建设发展变迁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蛋白照片”指需要用蛋白来制作的照片,底片以玻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