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翔鹭花城一期垃圾屋
▲高殿社区殿前社垃圾屋
台海网1月17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曾宇姗 文/图 通讯员 许玮娉)空气清新、整洁明亮、美观时尚,这样的场景不是出现在高楼大厦里,而是出现在湖里区殿前街道的垃圾投放点。
在基层党建引领下,殿前街道扎实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纵深发展,积极落实“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总目标,在垃圾分类投放多样化的实践中不断探索新模式、创新好做法。今天,导报记者带你走进殿前街道独具特色的垃圾分类投放点,实地感受这个幸福街区的文明之风。
翔鹭花城一期 自带“智慧大脑”,挥挥手就能扔垃圾
站在智能垃圾桶前,无需推门,轻轻挥挥手,箱门感应后自动开启,居民便可以投入垃圾;投放完毕后无需接触,箱门自动关闭;当垃圾桶装满时,红色指示灯亮起,投口自动关闭投放功能……
这是翔鹭社区翔鹭花城一期的智慧垃圾屋。作为入住率100%的密集型小区,垃圾产出量大、投放需求多样化一直是翔鹭花城一期小区的难题。经过环境资源的优化整合,小区于2017年7月启动垃圾分类工作,实现高楼撤桶、设置6个投放点,之后于2020年撤并为2个分类投放点,分别位于小区中轴线南北两侧,并在去年12月底完成了点位的升级改造。
从前露天的投放点加装了雨遮、摄像头、电视屏幕、LED照明灯和风扇,十几个分类垃圾桶一字排开,里面既有供居民使用的便民洗手池,也有供督导员清洗工具、垃圾桶的清洗池,垃圾转运区位于垃圾屋的侧面与背面,避开了居民投放的路线,更卫生也更方便。
高殿社区殿前社 小屋子大功效,实现“垃圾不落地”
“要在老旧狭小的城中村里,寻一处宽敞的空地建造垃圾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座小垃圾屋面积只有10平方米,却大大改善了居民垃圾分类投放的习惯。”在高殿社区殿前社,环村路上遍布商户、车流密集,垃圾分类投放点毫无违和地与周边环境融合一体。
殿前社垃圾分类专职人员介绍,高殿社区是厦门岛内最大的城中村,其中高殿社区殿前社总共设置了109个垃圾分类站点,位于环村路上的点位要接收来自周边商家及住户的大量垃圾投放,垃圾落地、垃圾爆满、蚊虫滋生时有发生,垃圾桶变成了“垃圾堆”。
在街道和社区的支持和努力下,殿前社环村路上腾出了一块空地,短短几天内建造出一座开放式垃圾屋。屋外是醒目的LED宣传屏和宣传栏,屋内配备各类垃圾桶,一改传统手动提盖式投放,无接触推式投放取而代之。同时,安装了监控设备进行监督和记录,配备了灭火装置提高使用安全性,规划了洗手区与洗桶区避免污水横流。投用一个月以来,基本实现了“垃圾不落地”,就连空气都清新了不少。
神山社区三航小区 设置休息区,居民志愿者共享便利
形形色色的督导员织起垃圾分类的密网,把垃圾分类变成新风尚,也让老龄化突出、流动人口多的神山社区三航小区变成了湖里区垃圾分类的典范小区。令人惊喜的是,小区里全新改造投用的垃圾屋,外观时尚大气,细节处也尽显人情味。
这个垃圾屋由休息区和投放区两部分组成。左边的蓝色推拉门打开,是一间小储藏室,里面放置着清洁工具和防疫物资,座椅、风扇和暖风机则是为垃圾分类督导员精心准备的。右边的电动卷帘门升起,垃圾桶摆放有序,头顶多了遮雨棚,地面雨污分流。
“这个垃圾屋既是为方便大家投放而建,也是为了热心的志愿者和督导员,希望他们拥有舒适、温馨的工作环境。”三航小区专职人员坦言,劳动工具有了归属地,地面不再雨污混杂,投放点更加整洁有序,工作起来更加舒心也更暖心。
兴隆社区三启楼 街边风景线,吸引居民踊跃投放
带有闽南韵味的红色栏杆围起三四十平方米的垃圾投放点,与周边校园的建筑风格融为一体,在路边形成了一道靓丽风景线。要不是张贴了鲜明的垃圾分类标识,很难猜到这是三启楼小区的垃圾屋。
据介绍,改造之前,这里是一片粗糙的水泥地,仅有一排垃圾桶和一把大雨伞,垃圾爆满时不堪入目,难闻的异味四处散开。去年年底改造后,清楚划分出了人行道与垃圾屋,分类桶多了围挡和屋顶,水泥地铺上了瓷砖,划分出洗桶区、装上了洗手池,排水管、节能灯、风扇、监控等一应俱全,连垃圾分类督导员也有了专门歇脚、躲雨的区域。
伴随着垃圾屋的变化,整个三启楼乃至周边环境都得到了提升。垃圾屋存放着足够的垃圾桶,当垃圾满桶,督导员、志愿者能及时更换,以往因点位太小,承载力不够导致垃圾落地的难题也迎刃而解了,垃圾分类的风气日渐向好,本小区和周边住户、商家,都乐于到此投放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