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厨余垃圾制作酵素
▲垃圾分类智能化管理
▲垃圾分类车
台海网1月10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孙春燕/文 常海军/图 通讯员 许玮娉)民之所望,政之所向。
在下沉式基层党建的引领下,厦门市湖里区殿前街道把人民群众垃圾分类的“小事”,作为街道工作的大事,百姓的房前屋后、背街小巷,再也没有垃圾溢满桶外、没有蚊虫侵扰,取而代之的是不断提升的环境、和谐共处的邻里。
实行垃圾分类,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关系节约使用资源,也是社会文明水平的重要体现。请跟随导报记者的问题,一起探究殿前街道如何胸怀“国之大者”,办好“关键小事”。
1问
去年以来,街道垃圾分类的总体情况如何?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强调,垃圾分类工作就是新时尚,垃圾综合处理需要全民参与。
殿前街道是厦门岛的门户,减少垃圾排放、垃圾精准分类,事情虽小,却彰显先进的生态理念;逻辑虽浅,却凝聚着可持续的生活智慧。在总书记的指引下,街道大胆创新,垃圾分类工作全域覆盖,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成效显著。
目前,殿前街道辖区共设垃圾分类投放点317个,共投建垃圾屋、垃圾亭58座,共有垃圾分类督导员379人、专职管理员44人、骨干志愿者110人。辖区共有52个垃圾分类考评点(其中包含45个生活小区、2个城中村社区的7个考评点),所有生活小区、公共机构、公共场所、沿街店面均已全面开展生活垃圾分类,生活垃圾分类知晓率达100%、覆盖率100%,垃圾分类准确率达90%以上。
2问
突出成绩的背后,是否有高效的机制做保障?
殿前街道垃圾分类工作的推进,坚持“红色”党建引领“绿色”垃圾分类,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党日活动,引导党员干部强化绿色发展理念,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让党员干部成为垃圾分类的实践者、宣讲者、推动者、监督者。
与此同时,殿前街道在原有网格管理的基础上,不断优化管理措施,形成完备的垃圾分类网格管理责任制,从环卫所所长到街道垃圾分类管理员,从街编协查员到社区垃圾分类专职管理员,再从垃圾分类督导员到垃圾分类志愿者,通过一级抓一级的六级指导员管理体系,层层压实垃圾分类工作责任。
此外,殿前街道每月召开垃圾分类工作例会,及时收集垃圾分类工作推进中存在的问题并调整工作方向。保持常态化入户宣传工作,加强“定时定点”投放模式宣传,为下一步“定时定点”投放模式做足前期准备工作,进一步提升基层垃圾分类专业化、规范化、精细化管理水平。
3问
高殿社区是典型的“村改居”,垃圾分类的难点在哪?怎样克服解决这些难题?
殿前街道高殿社区是厦门市最大的“村改居”,外来人口多,社区内建筑密度大,背街小巷多、道路狭窄且高低不平,转运问题是最大的难点所在。
为提高“村改居”社区生活垃圾转运效率,提升环卫工作智慧化、精细化的管理水平,针对社区特性,殿前街道联系转运车厂家现场量尺寸,将道路转弯、突出阳台、宽窄坡度等问题进行综合考虑,定制了三种型号、两个类别(其他垃圾和厨余垃圾)的垃圾转运车,进行投放点上垃圾的转运,节省了人力搬运成本,方便快捷,从而实现“村改居”生活垃圾分类不落地,形成可复制的小型转运清洁模式。
4问
长乐社区是厦门“零厨余”垃圾减量试点,具体是怎样做的?
2019年4月,殿前街道指导长乐社区首创开展“零厨余”垃圾减量试点,根据厨余垃圾的用途,分成餐前垃圾和餐后垃圾两大类。餐前垃圾做成酵素、手工皂奖励居民,餐后厨余垃圾发酵成天然有机肥再返回用于小区绿化,形成“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环保模式。“零厨余”做法开展以来,小区垃圾分类参与率和投放准确率,从最初的22%和30%,提高到现在的近“双百”;厨余垃圾从每月22.4吨减少至14.2吨,减量达50%,真正实现了厨余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吸引了各地市考察团及本市兄弟单位前来参观考察。
垃圾分类是城市发展水平和社会文明水平的重要体现,“零厨余”的创新探索让更多人行动起来,不仅培养了垃圾分类的好习惯,还改善了生活环境,在居民心中形成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5问
殿前街道垃圾分类又被称作是“有智慧的垃圾分类”,具体智慧在哪些方面?
殿前街道积极探索“科技+管理”长效机制,依托智慧管理平台,开展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实效监管。辖区内不少社区都进行了智能垃圾屋改造,在垃圾投放点位安装监控设备,垃圾分类源头投放管理映射出社区管理的精细化程度。
值得一提的是,街道针对垃圾分类工作的盲点和痛点,在兴园社区首创采用垃圾分类监管新方式,引入以“人脸识别”为节点的智能监控系统,对垃圾分类非督导时间的监管做了补充,将传统监控中唯一的时间轴变成了时间与人脸纵横交错的监控网,过滤掉无效时间和无用画面,精确地留下了垃圾投放的人脸画面和录像,用科技力量对垃圾分类监管“神助攻”,为非督导时间的垃圾分类找到有力抓手,提高垃圾分类准确率,从而实现垃圾减量的终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