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网10月14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林泓 通讯员 陈瑜瑾)一处处城区蜕变、一项项民生保障、一个个项目落地、一张张幸福笑脸,这是过去十年来,湖里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最真实写照。
十年来,湖里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风雨兼程造就了这座筑梦之城,幸福之地。
非凡十年,光辉历程,特区发祥地的华丽蝶变,真实可感的民生实惠,在赶考的征程上镌刻下奋斗的印迹,更彰显如磐的初心和坚定的决心。
湖里区更将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厦门、对湖里的殷殷嘱托,不断强化特区发祥地使命担当,不断推进全方位高质量发展超越,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努力以更加全面、可持续的发展,实现民生福祉的不断进步。
1着力创造品质生活
在鹭岛东部,一个崭新的人文居住小区拉开序幕,1607户钟宅居民将在这里开启幸福生活——钟宅南苑安置房正式进入了交房阶段。
小区内亭台楼榭移步易景,新中式风格典雅别致,周边更是配套齐全,毗邻社区服务中心、街边公园、商圈、学校、地铁等,有效提升居民的生活便利度,开启了绿色、和谐、幸福的生活篇章。
这,也是湖里区多年来始终沿着习近平总书记为厦门擘画的“提升本岛、跨岛发展”蓝图踏步前行,深入推进岛内大提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创造高品质生活的缩影。
近年来,湖里区不断推进安置房和社区发展用地建设,按照“拿最好的地,以最快的速度盖最好的房”的理念,建立健全安置房规划、征拆、建设、返迁、治理全链条服务保障机制,10年间建成返迁安置小区15个、返迁居民约6500人。率先全市探索建设社区发展用地,建成运营社区发展中心6个,其中蔡塘、枋湖等社区发展中心成为全市集体经济发展的范本。
2全力满足幸福需求
湖里社、古塘垅社,这些名字,镌刻在不少老湖里人的记忆里,也融入在许多新湖里人的柴米油盐中。
城中村,是城市里最具烟火气息的地方,但不能忽视的,这里也是城区发展最薄弱的一环。越是薄弱的地方,就越是人民百姓对幸福生活需求强烈的地方。湖里区在开发东部的同时,统筹抓好繁荣中部、提升西部的重点任务,不断做强城市主核,城区面貌得到显著改善。
从“最期盼”的好事入手,从“看得见”的实事抓起。湖里区扎实推进城中村和老旧小区改造,推动东渡社区老城等一批更新样板项目,完成徐厝安置房等104个老旧小区改造、惠及4.07万户居民。探索城中村改造的市场化机制、商业化模式和政府支持政策体系,打造了湖里社、古塘垅社、小林后社等城中村改造示范项目。
对城中村进行卓有成效的综合整治,加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是推进更高水平“两高两化”城市建设的内在要求。
推动全区365个小区全部成立党支部,建立“一网多用、多网合一,网格吹哨、部门报到”的网格化运行模式,群众安全感率连续5年超过98%。湖里区始终坚持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不断提高组织群众、发动群众、服务群众的能力水平,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3奋力深化转型发展
政策,也能上线直播。在湖里区直播带策专场活动上,湖里区多职能部门政策经办人先后走上主播台,用“线上+线下+回播”路演的形式,让湖里区的企业足不出户,就能直观地了解政策体系,掌握申报要求。
每周开展一次的“企业接待日”,由区四套班子主要领导、相关职能部门面对面接待企业家,也已成为湖里区政企、企业之间沟通交流的重要平台,为企业解决了人才住房、人才招聘、子女教育、企业税收、惠企政策、资源对接等一批困难和诉求。
服务企业、服务发展,多年来湖里区一以贯之,打造出营商环境高地。党的十八大以来,湖里区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把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基础。
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产业支撑不断强化、营商环境建设不断加强,湖里区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深化转型发展,努力实现经济更高质量发展,书写湖里区创新发展的新篇章。
4倾力厚植 为民情怀
从仅有3家专科医院转变为拥有13家三级综合(专科)医院,10年间新增 36665个学位,帮助失业人员再就业17.03万人次、帮助困难人员就业2.78万人次……一组组数据,体现的是湖里区的民生厚度。
湖里区致力于不断改善和保障教育、医疗、文化、就业、养老等各方面民生事业,区域教育向优质均衡发展新格局迈进,打造家门口的优质健康服务圈,扩大高品质的文化产品覆盖面,织密体系化的基本民生保障网。
同时,湖里区推动公共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持续抓好“两违”整治、立面改造、绿化美化、夜景提升等工作,推动建成横贯湖里区“八山两水”的山海健康步道和全国首条空中自行车道,新建及改造105条市政道路,打通10条“断头路”,新增停车位1.5万个,五缘湾湿地公园获评“厦门市民最满意的公园”,仙岳公园、薛岭山公园等成为网红打卡地。
一切为了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湖里区努力在办实事解难题中暖人心、聚人心,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用力,努力实现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