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塘征拆成绩单】
●9个月完成忠仑社整村拆除交地
●5个半月完成古地石社整村拆除交地
●一年半完成蔡塘社整村拆除交地
蔡塘社已完成整村拆除交地。(本组图/记者 林铭鸿)
蔡塘广场成了不少市民周末打卡地。
古地石安商房拔地而起。
台海网4月8日讯 据厦门日报报道 提到湖里区江头街道蔡塘片区,很多人都说这是一个一直在创造奇迹的地方——推进工业化进程中,蔡塘创办全市第一家农民股份制企业;步入新时代,蔡塘创下的“政府引导、自我拆迁、招商先行、全民入股、共同发展”模式,成为解决被征迁居民生活出路、共同富裕、发展民生的样本;如今搭乘“岛内大提升”的东风,蔡塘片区腾挪空间,谋求发展,即将迎来华丽变身……
日前,湖里东部旧村整村改造蔡塘片区完成全片区100%拆除,这个不断创造惊喜与奇迹的社区始终引人注目。今天,让我们走进蔡塘,听蔡塘人讲述敢闯敢拼的蔡塘故事。
我要富 创办厦门首家农民股份制企业
“几十年前,生活在蔡塘的人们靠种地为生,那时大家生活很辛苦,每天起早摸黑,面朝黄土背朝天。要是那时候能像现在一样坐下来泡茶,那真的是太舒服了。”接受记者采访时,年近八旬的原蔡塘村委会书记叶文德一边抿着茶,一边陷入回忆。
蔡塘,坐落在湖里区江头街道东南部。在新中国成立前是厦门近郊的穷村子。根据《禾山镇志》记载,蔡塘村土地大部分属于沙地,土质贫瘠而且严重干旱缺水,全村能种水稻的耕地只有一成。因为生活艰苦,不少蔡塘人甚至远离家乡到南洋谋生。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湖边水库的修建和投入使用,彻底解决了全村用水的难题,农民的生产生活得以改善,粮食产量大大提高,村民终于吃上梦寐以求的白米饭。在这之后,蔡塘又被选定为厦门的蔬菜基地,种植蔬菜供应市区,村民的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无农不稳,无工不富。蔡塘人深知,靠种田,靠从事简单的副业不能让村民真正脱贫,因此必须要大力发展工业。20世纪80年代初,敢闯敢拼的蔡塘人迎来他们的发展机遇。
随着厦门经济特区启动建设,各项工程项目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嗅到商机的蔡塘人果断创办了沙砖厂,淘到了第一桶金。
搭乘工业经济的东风,蔡塘“筑巢引凤”建起工业区,大力吸引企业来投资办厂。1989年,台资好立工艺美术有限公司成为首家入驻蔡塘的企业,到1992年底,这个占地只有1.25平方公里的小村落已有30家企业进驻。工业蓬勃发展,村民的收入也连年增长,成为当时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村民原始财富的积累和开放的投资观念,让股份制成为可能。”原蔡塘村委会副主任唐明发回忆说,1991年,爱拼敢闯的蔡塘人再一次成了“吃螃蟹的人”,由村委会向村民集资,以入股的形式给村民分红,创办了厦门第一家农民股份制企业。农民股份制模式的萌芽,也为后来的“蔡塘模式”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