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门口”的安心
“有困难,找社工!”在湖里,这不是一句挂在嘴边的口号,而是扎扎实实的行动。
“我们的老人家要配药怎么办?”“我点的外卖还能拿吗?”“我们要隔离多久?”……在湖里街道一小区,一支由5名霞辉社工组成的“知心姐姐”团队每天超长待机,24小时在线,随时随地帮正在接受封闭式管理的居民解决难题。她们一遍又一遍地通过电话细心安抚年纪大、耳朵背的居民,让他们宽心。“大家都说我嗓门大,是和老年居民沟通的得天独厚的优势。”社工苏艺珊笑着告诉记者。
如何当好“管家”,这五名小女子每天都在想办法。
她们化身喜剧大师。90后社工钱丽每天在群里和居民开玩笑、发幽默的表情包。她欢快的文字,让群里冷冰冰的文字更加活泼有温度。有居民开玩笑道:“群里天天都很欢乐,每天盯着屏幕哈哈大笑,有你们守护,我们都不想出去了”。
她们化身心理医生。3月20日晚上11点,一位67岁的居民焦虑症发作,找到了社工求助。负责人司瑞玲马上安排社工开展心理疏导并协调专业心理咨询师进行了连线辅导。当她们第二天回访老人,问他是否需要请心理医生时,却得到了这样的回答:“不用帮我请心理医生,跟你们聊天比心理医生管用。”
她们化身知心大姐。“她们想得很细,真的让我感到很温暖。”装修工人老叶上门施工,却意外被封在了小区里。由于他不会使用智能手机,无法网购,基本生活都成了问题。社工了解情况,马上协调后浦社区购买了生活用品,并妥善安排了老叶的一日三餐。
她们用心细如发的服务牵起封控区居民的心,成为疫情期间居民特殊的依靠。居民对她们竖起大拇指称赞道,“这五名小女子撑起一小区”。
社工和志愿者的暖心故事,也在金山街道上演。
在一小区里,有来自南非、美国等8国的外国居民接受封闭式管理。他们由于语言不通、对防疫政策不了解,在接受封闭式管理时面临不少生活困难。在指挥部发动下,社区工作人员、霞辉社工、热心居民主动为他们提供就医、生活等帮助。
“我的手几天前割伤包扎了,这两天需要拆线,怎么办?”“家里的小狗这两天一直便血、呕吐,先前就医的医生不愿意线上问诊,谁能帮帮我?”“我丈夫的签证要过期了,我们隔离在家该怎么申请延期?”……看到群里的信息,社工李楚和志愿者们总是第一时间和居民一对一联系、了解情况并帮忙解决。
这些外国居民都夸东宅小区有一支“想问题很周到,事事有回应,件件有着落”的团队。美国籍居民史蒂文还录了个视频,专门感谢这群家门口的一线防疫人员。“我们在微信群里提出困难或者需求,社区就会尽力帮我们解决。真的很感谢社区在疫情期间给我们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