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禾山社区和枋湖南社区“联手”加急扩大采样规模。
▲社工陈琴燕在社区医院帮患慢性病的老人取药。
在金尚社区,退休后的陈慧英重返抗疫一线。
▲医护人员为接受封闭式管理的外国居民手上的伤口拆线。
台海网3月31日讯 据厦门日报报道 在疫情防控的过程中,总有一个个的瞬间触动人心——微信群里,社工们一行行温馨提示;小区外围,志愿者靠在椅子上的倦容;社区里,居民电话那头传来的沙哑声音……这些画面,铸就了湖里区群防群控、群帮群助的暖心抗疫长卷。
在湖里,无论是白天黑夜、还是风里雨里,总有一群人的身影坚守在离居民最近的地方——他们是社区工作者、志愿者,是来自基层的“硬核力量”,在平凡而又不平凡的岗位上,成为守护万家灯火的最美防线。
“最后一公里”的放心
“自疫情发生以来,社区工作人员基本天天都奋战在一线,即便汗流浃背、嗓子喊哑了,他们仍不厌其烦地帮助每一位居民快速进行检测。有他们在,我们很安心、很放心!”20日,一位自称“禾山居民”的市民朋友特地致电市长专线表示感谢。
原来,随着居民核酸检测需求的增加,枋湖中心客运站核酸检测点一度出现“排长龙”的现象,尽管两个采样台放弃中午休息时间,坚持运转不停歇,仍远远满足不了采样需要……
当天晚上,在公安、城管等部门大力支持之下,禾山社区和枋湖南社区“联手”将采样规模扩充至12个采样台。本着“人员集中、力量集中”原则,加大物资、人员等投入,确保核酸采样工作顺利进行。
“15分钟完成检测,点赞!”“一晚之间天差地别,果然是中国速度,点赞!”第二天,连续5封感谢留言通过市长专线办,传递到了禾山街道。
每一个安心入睡的夜晚,总有社区工作者披星戴月、迟迟未归。他们是让人眼眶湿润的“小人物”,如同点点星光照亮了这座城区的静谧夜空。
在江头街道金尚社区,曾经的社区工作者陈慧英,是邻居街坊口中称赞不绝的抗疫一线“老将”。去年9月,她就主动申请延迟退休,奋战金尚小区封控区一线。
今年,已经退休的她,看到曾经的“战友”们紧锣密鼓地在金尚中心广场布置核酸检测点位,立即联系社区,申请出战。56岁的陈慧英,再次加入抗疫一线,成了核酸检测转运组的组长。为了减少穿脱防护服的时间,她常常忙得一个上午一口水都没喝,大家都看不出她已经退休,忙起来的时候,她常常来得最早,走得最晚,连轮流吃饭都是最后那批。
在离得不远的祥店社区,同样有一位“停不下来”的网格员——余渊。不久前,余渊摔伤了腿,同事心疼她,都舍不得排她的班,但余渊却坚持留在抗疫一线。每天早上,余渊拖着打着石膏的右脚,拄着拐杖按时到社区报到。
余渊打趣地说,正是因为“走不了”,才“离不开一线”。“我是闲不住的人,眼下社区防疫任务这么重,我虽然走不了路,但还可以接打电话、核实信息,帮大家分担工作量。”
顾不上住院的爱人、奔走在无物业小区防疫的社区书记潘伟江,为了摸排信息无法抽身陪同父亲做手术的网格员蔡汉胜,为居民开设10分钟心理“小课堂”的社区书记汪闽菊,打了太多电话、被电信公司误判为“诈骗分子”的社区副书记陈娉婷……湖里的社区工作者用实际行动,打通了疫情防控的“最后一公里”,用一次次的暖心问候,驱散了居民心头的阴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