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爱心 发红包送物资,服务保障居民生活
联系房东为租户发红包
还是在小东山社,几天前的一场“红包雨”登上了微博本地热搜。封(管)控区的居民许多是外来务工人员,14天的封闭式管理让他们有些焦虑,也给他们带来较大的经济压力。于是,马垅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林荣勋和小东山社组长郑维云积极与房东们沟通,希望房东们能在这个特别的时刻为租户们减免房租。房东们被他们的诚心打动欣然答应了,为每一户租户送上了200元的微信红包——对一些封(管)控区的居民来说,这意味着减免了近一周的房租;而对这5位房东来说,则是为所有租户送上约7万元的爱心红包。
爱的接力,还在持续。来自街道的爱心礼包,来自社区慈善驿站的面包、泡面,来自企业的牛奶、饮料,来自慈善机构捐赠的洗发水、牙膏……这几天,不少爱心物资从各个渠道汇聚小东山社,已陆续分发到受影响的群众手中。
为居民做好服务保障
在殿前街道,防疫从来不“防”爱,唯有真情暖人心。
在殿前,街道工作人员、社工等积极安抚居民情绪共同抗疫,为居民提供贴心服务,向居民做好服务保障。电话保持畅通,问题有求必应,工作人员根据居民需要提供心理疏导、减压关爱及各种生活服务;街道组建的社工服务专业队伍,摸排老人儿童及精神障碍人士等困难人群并完成建档27人,招募志愿者35人次,参与志愿服务时长64小时,协助完成信息咨询、心理疏导、协助就医80人次。街道还针对老人、妇女、儿童等特殊群体落实精准“一对一”服务,3名社工每天打电话询问他们的健康状况及生活需求,加强人文关怀和服务保障。
一个个无形的战斗堡垒在殿前的大街小巷筑起。
一场战疫 抢时效拼速度,筑牢基层“防疫网”
一夜建成核酸采样点
12小时能做什么?当本轮疫情来袭,不少人的生活节奏减慢之时,殿前街道却上演了一场12小时的“速度比拼”。3月19日下午5点,湖里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指挥部传来指令,要在殿前街道长乐社区搭建一个大型核酸检测采样点。街道、社区闻令而动,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并联系施工单位勘探场地。晚上9点,街道仅用四小时便完成任务下达、场地勘探、物料运达等全部工作,现场全体工作人员立即投入场地搭建;20日凌晨,检测点位现场灯火通明,工作人员通宵达旦,通过八小时高效工作,终于在早上5点完成桁架搭建。30条检测通道就这样一夜建成,为当天中午开始完成近2万份采样打下了坚实基础。
防疫中的人文关怀犹如锦上添花,速度与效率才是制胜之道——而这又离不开精心准备的防疫预案。本轮疫情出现以来,街道按照预案迅速成立小区封闭管理一线指挥部,由挂点街道的区领导担任总指挥,街道党工委书记、办事处主任担任副总指挥,街道指定一名领导担任常驻小区副总指挥,按职责分工开展工作。一线指挥部下设综合协调小组,指挥协调涉疫小区日常管控工作,研究处置各类突发非常规事件,并根据封控管控工作职责要求成立入驻小区服务组、小区管控组、小区隔离实施组等10个工作组,及时向封管区居民发布“一封信”。亮身份、显担当、见作为,在党旗的辉映下,一个个无形的战斗堡垒在殿前的大街小巷筑起;街道迅速对封管区实施物理隔离措施,安装55个门磁及13个楼层监控探头,落实物资储备和发放,让防疫井然有序。市、区机关192名下派干部迅速进入角色,奔赴小区卡口、核酸检测点等抗疫一线,积极参加检查督导、溯源排查、卡口管理、小区管控等工作,推动防疫政策精准实施,共同筑牢基层“防疫网”。
定格定人定责 管好“城中村”
随着湖里区加大对“城中村”的管控力度,殿前街道及时采取相应措施,筑起防疫“大屏障”。高殿社区常住人口达15万人,号称厦门“第一城中村”,社区通过“定格、定人、定责”,科学规划了物理网格,以地理区位、道路划分为基础,并充分考虑到群众生活需要,将社区四个自然社细划为27个大网格和65个小网格,对每个网格采取精准防控;马垅社区则将辖区内的四个村居小组或小区,规划为4个大物理网格,并在每个网格设置、张贴专属的张贴码,由街道干部、社区网格员等共同负责落实疫情防控措施。此外,街道加强跟踪责任落实情况,发动辖内房东、二房东签署《湖里区房东疫情防控承诺书》,并根据承诺事项承担出租房疫情防控主体责任,落实在住人员健康管理。(文/记者 叶舒扬 通讯员 陈鉴武 图/殿前街道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