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网10月21日讯 据厦视新闻报道 40年来,湖里区的巨变有目共睹,生活过得好不好?在湖里居住的居民最有发言权。从日常出行,到老人看病、孩子读书,40年来,涉及大家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湖里都有了最直观的改变。今天的《与特区同行》,我们来听听湖里的居民怎么说。
75岁的林振其老人,是土生土长的老湖里人,一直住在湖里区高崎附近。提起湖里的变化,他总绕不开交通这个话题。
湖里区居民 林振其:我曾经在五通,钟宅工作过,从高崎到那边自己就要走路,或者有时候骑着自行车去,都要一小时多,路上都是泥土的泥沙路,下雨天泥沙冲走以后,下面都是坑坑洼洼的,非常不便。
在老湖里人的印象中,当时湖里没几条像样的路,出门“晴天一路灰、雨天遍地水”。大家出行大多依靠自行车和少数几条公交线路,岛内湖里与思明之间交通不畅,想要出岛更是困难。
湖里区居民 郑金星:以前都是黄土路,感觉都不想待在这边了,一有空就跑到岛内思明去,人家说你去哪里,我说去厦门,其实(湖里)这边也是厦门。
湖里区居民 林振其:之前厦门岛通往(岛外)只有这一条原来的高集海堤。
1981年,湖里开始建设经济特区。要发展,先修路,湖里区的交通路网开始逐渐铺展开来。而曾经作为进出岛走廊的高集海堤也成了城市扩张发展的瓶颈,人们都盼望再建一个出岛通道。
《厦视新闻》1991.5.1:本台最新消息。今天下午3点钟,厦门大桥鞭炮齐鸣,数百辆汽车鸣着喇叭,在交警开道警车的护送下,鱼贯驶过大桥,宣告厦门大桥试通车成功。
1987年10月,连接湖里和集美的厦门大桥正式动工。经过近四年时间,大桥试通车。而后30年间,厦门又在湖里建设了海沧大桥、集美大桥、杏林大桥、翔安隧道、海沧隧道等进出岛桥隧,为经济特区的建设插上腾飞的翅膀,湖里也成为了名副其实的“鹭岛门户”。
湖里区居民 林振其:现在出门交通,读书也好,上班也好,都非常方便,我非常自豪,因为我感到湖里的变化,感觉生活品质也非常好。
湖里的城市更新,不仅让像林振其这样的老湖里人有了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新湖里人在这里安家落户。6年前,康志杰从岛外搬进湖里区的五缘湾片区,几年间,他发现家旁边的五缘湾湿地公园越变越美,小区周围的配套也越来越完善。
湖里区居民 康志杰:学校从家里面出去就差不多不到1公里,非常近的这么一个距离,步行来回的话应该也就是10来分钟。
这些年,湖里的教育让越来越多新湖里人落户这里,不仅家门口就有学上,还有越来越多名校落户这里。康志杰的妻子今年怀上了二胎,小区附近就有复旦中山厦门医院、弘爱医院、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等一批优质医疗资源,卫生公建配套的建设,解决了湖里居民就医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康志杰妻子的产检,开车10分钟就能完成。
湖里区居民 康志杰:环境好,专业水平也高,实际上就是湖里的医疗配套上提升蛮快,蛮大,我们觉得在这个地方居住真的非常幸福。
“来了湖里就不想走”,这是不少新老湖里人的共同心声。家门口的口袋公园,让湖里人均享受公共绿地面积达10.9平方米;纵横交错的高架、地铁将湖里连接岛内外各区;入驻的高新技术企业带来一批批创业的年轻人,给湖里注入新的发展活力。乐享宜居湖里的美好生活,湖里人正在收获着属于自己的幸福感和归属感。
湖里区居民 曾辉娟:住得很舒服,很多老乡他们都觉得很喜欢湖里这边的。
湖里区居民 鲁惠芳:这40年,我们湖里确实变化很大,从我的印象来说,真是从头到脚改变了,我们住在这里,真的是很温馨、很开心、很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