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协调
实现城区现代化平衡发展
“提升本岛,跨岛发展。”
——2002年6月习近平到厦门调研时强调
近20年来,随着城镇化发展,城区产业同质化竞争严重、空间资源配置不均衡、区域生活配套不完善等问题突出,这些现象的产生,实质是城市空间规模产业结构失衡、生产生活生态布局不均衡所致。近年来,针对这些问题,遵循着习近平总书记对厦门提出的“提升本岛、跨岛发展”的重要指示,湖里区运用辩证法、善于“弹钢琴”,调整优化城市功能和城市形态,依靠作为经济特区发祥地的战略定力,构建现代化城市持续发展新空间。
湖里区通过东、中、西部不同区域联动改造提升,打通实现城区现代化发展的关键环节。
鹭岛之北,万象云屯。湖里区谱写的一首东进序曲在“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奏响,东部旧改在上半年完成拆除任务,七大片区拆迁后的创新创业热土跃然眼前。征拆工作由“大拆”转入“大建”,实现规模提升和精品打造两手抓,在飒飒海风下,湖里万达广场、五缘湾营运中心、两岸金融中心等商务建筑雄姿英发。征拆地块环绕周围,未来这里将有更大规模、更具商业价值的建筑昂然挺立。如今,118个落地项目进入前期储备库,63个省市重点项目、42个区重点项目完成年度投资计划114.4%。今年第一季度建筑业总产值163亿元居全市第一,这一实绩是湖里区新城崛起的生动注脚。
另外,在中部片区,有序推动龙头山等片区的优化提升,通过“城市双修”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在西部片区,以城市更新的方式,保留老工业区制造属性,积极引导存量空间转型升级;在北部片区,抓住高崎机场的运营存续期,提前谋划好未来的区域定位和空间布局,留足产业发展空间,为“十五五”启动大规模建设做好准备。力争在全区形成差异定位、协同联动、供需对接、融合发展的空间格局。
随着社会主要矛盾转换,统筹好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发展的关系,是建设现代化城区的关键举措。
在物质文明领域,由于传统制造业外迁新旧动能转换,推进了跨岛发展,从而也催化了湖里区“优二进三”“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如今,湖里区二三产业比超过50%。随着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湖里区针对现有产业强链、补链、延链,形成集群招商的显著优势,既抓好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现有优势产业,又加快布局新兴产业,在全市产业布局中形成既错位又协同的发展模式。上半年,湖里区招商引资实绩竞赛排名走在全市前列,为湖里区实现高质量发展超越提供产业支撑。
湖里区已经拥有了于变局中开新局的深厚底气,并将精神文明建设托举到同等重要位置上。近年来,湖里区落实城区精细化管理,文明的触角在城区的每一个角落延伸。引入第三方机构采集城市管理问题,不断完善“大文明+大城管”机制,“数字湖里”公共管理集成平台日均受理城市管理事件3000多件,结案率达99.9%,推动文明创建与城市综合管理深度融合,被评为全国社会治理创新优秀城区。在创建第六届全省文明城区工作中,荣膺“省级文明示范城区”称号,成为全省首次获此殊荣的三个区之一。此外,提升厦门经济特区纪念馆、海堤纪念馆,打造“军地联建共学神山教育基地”和“奋斗幸福里”等红色点位,制定东部旧改片区范围内未定级文物保护方案,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留住历史文化的根与魂。
行则将至,虽远不怠。传承科学谋划、统筹兼顾的特区发祥地精神,进一步推动湖里区协调发展,在擘画岛内大提升的蓝图上砥砺奋进,实现城区发展能级和综合竞争力取得大幅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