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特区,开荒拓土。
恢弘志士之气,仰天执麾,大风飒沓云飞虹。
40载披荆斩棘、创新前行,作为厦门经济特区的发祥地,湖里区从“拓荒地”变成经济改革的“试验田”,从荒野之郊蝶变成高素质高颜值的创新创业城区。在实践中,科学谋划、真抓实干、开放包容、以人为本、和谐共融……厦门特区发祥地精神在湖里迸发智慧之光,如同东方曙黎朗照着未来发展的璀璨愿景。
历史长河滚滚东流,踏上新时代发展新征程。美丽鹭岛上的湖里区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下,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传承和弘扬特区发祥地精神,围绕“岛内大提升”和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两条主线,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打造一流营商环境,狠抓经济固底盘,打造产、城、人融合发展新城区。
崇尚创新
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建设‘数字福建’意义重大,省政府应全力支持。实施科教兴省战略,必须抢占科技制高点。”
——2000年10月12日习近平在时任福州大学副校长兼信息学院院长王钦敏同志《“数字福建”项目建议书》上作出批示
经济特区发展40年,曾经熠熠生辉的老工业区已然褪色,那片承担着重大历史使命的热土在经济转型期发出产业升级缓慢、三产问题突出的时代疾呼。当要素驱动经济发展的时代悄然退场,创新能力不强成为制约特区发祥地湖里区发展的“阿喀琉斯之踵”,实现新旧动能转换迫在眉睫。
近年,湖里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牢牢扭住创新这一“牛鼻子”,通过创新驱动实现内涵式增长。
然而,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经济社会各个领域。湖里区的创新发展,坚持以全面系统、实事求是为着力点,推出“腾龙换凤”战略,过去的十五年间,在原来的老工业区内引导传统工业外迁,引入总部、金融、医疗健康、影视文化、科技创新、交通运输、平台经济、建筑、商贸等九大产业板块,新动能蓄势崛起,打造出一个创新创业的优良生态空间,实现凤凰涅槃。
另一方面抓住关键,以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突破带动全局。湖里区不仅深化湖里创新园、两岸集成电路产业园等园区建设,大力引进配置高端资源、具有关键核心技术、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产业项目,而且紧抓提升科技自立自强能力与水平,坚持创新不问出身。在园区招商引智上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创新建立“招商组+部门+街道+国企”机制,为产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创新实施“智汇湖里”人才强区战略,以更开放的人才引进政策扩充创新人才的储备,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如今,创新驱动发展的梦想逐渐照进现实,联发东南天地、联发华美空间文创园、海峡建筑设计文创园等七大产业园区在老工业区内风靡云涌、集结成片。老工业区带着工业时代的旧迹,建成“特区·1980”创意产业园,这片热土已经成长为时尚的集结地和潮流的新地标,诉说着湖里区创新力量的崛起。
创新因子驰而不息,湖里区吸纳473名各类高层次人才在此区扎根,推动实现创新产业集聚。2020年实现京东数科、百雀羚等105个高能级项目落户,同时引进象屿中能国裕、微软人工智能等优质项目,现在共有394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420家“三高”企业落户湖里区,6家国家级众创空间以及2个科技孵化器在持续点燃创新引擎。
创新的基因已经融入城区的肌理,2020年湖里区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30.35件,达到国内创新型城市水平,高质量的创新水平持续推动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如今,湖里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7.1%,高端制造业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6.9%,其中计算机和通信设备制造业产值实现千亿元规模。这些行业的增长势头十分强劲,2020年,湖里区平板显示产业增长13%,浪潮、宸鸿等龙头企业增收102.5亿元。
创新之城最具魅力之处在于永不停止学习,不断激起一池“思维春水”的涟漪。湖里区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大力提升党员干部学经济、懂经济以及驾驭经济的水平与能力,上半年,湖里区GDP达到720.7亿元、同比增长15%,占全市总量的21.2%,实现高质量发展“半年红”。在创佳绩的过程中促进了思维的创新,也推动了工作方法的创新。透过日常工作,湖里区探寻创新的奥义,在抓创新中抓发展,在谋创新中谋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