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好少年”红心向党快闪
◆▼集美打造全省首个“5G+AR”党史馆
▲关注“天下集美”微信公众号,进入“学党史”板块,预约参观5G+AR党史馆
◆1500架无人机在空中拼出海豚逐浪的图案
◆“嘉庚号”集美党史学习专列
台海网7月1日讯 (海峡导报记者 康泽辉 吴舒远 沈威 通讯员 陈季玉 林志杰 冯立东 文/图) 杏林湾上空,1500架无人机编队起飞,在夜幕中绘就“党旗飘扬”,和集美新城的水秀、灯光秀交相辉映,汇聚成一幅幅绝美画面,近日登上央视《新闻联播》,表达厦门人对党的热爱与祝福。
这里是跨岛发展生动样本——嘉庚故里,厦门市集美区。
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指出,“福建是革命老区,党史事件多、红色资源多、革命先辈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具有独特优势。”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集美区结合当前全省“再学习、再调研、再落实”活动和“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充分发挥集美区嘉庚精神、跨岛发展、红色文化、高校资源、县域集成改革五大特色优势,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更好地开启“十四五”新征程。
用活红色资源 党史学习走新
打造全省首个“5G+AR”党史馆
乘坐1号线“嘉庚号”集美党史学习专列,从官任地铁站走出,不远处的集美人文馆B2层,全省首个“5G+AR”党史馆已敞开大门。
走进“5G+AR”党史馆,“红色记忆学史崇德”“入党宣誓不忘初心”“特色互动红心向党”三大区域,设有AR探究镜、AR眼镜、VR一体机、AI拍机等高 科技设备,以丰富的形式呈现中国共产党历史、嘉庚精神、“薪火相传”厦门红色记忆、跨岛发展集美实践等内容。
“沉浸互动深度体验,是该党史馆的一大特色。”集美区文旅局局长吴吉堂介绍,以5G通信传输和AR增强现实为技术支撑,“5G+AR”党史馆构建“云端内容+5G传输+本地展陈”的数字文化深度体验设备,让党员群众沉浸式了解、互动式体验党史学习教育。
科技感满满的沉浸式体验,让前来学习的党员干部频频点赞,“‘5G+AR’党史馆颠覆传统,创新形式,让我收获良多,我将从党史学习中汲取力量,投入到今后的工作中。”集美区青年党员陈怡婷告诉导报记者。
集美党史馆数据库立足于集美,但不局限于集美。该馆目前已收录西柏坡纪念馆、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等15个国家级红色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的数字3D馆信息,只要戴上AR眼镜,就能在集美“云游”各馆。“展馆可以通过云端实时动态数据更新,把全国、全省及全市的海量信息链接进来。”吴吉堂介绍。
围绕“热在基层、面向群众、突出青少年”,集美区持续丰富教育载体和形式,还推出了集美区党史学习教育定制机顶盒,接入海量理论学习资源,可观看各类党政新闻直播,一键通览党史学习教育指定书目、文献资料、党政新闻等,实现学习资源的实时更新和有效沉淀。此外,推出“阿庚伯说党史”系列衍生品,让党史学习教育在青少年心中也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学党史,看集美,央视五次聚焦集美,位居各区首位。集美区还揭牌启用嘉庚书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发行党史学习教育定制地铁卡,打造“嘉庚号”集美党史学习专列。同时,结合嘉庚精神、跨岛发展、百年学村等优势,以获评全市首个全国全域旅游示范区和全省文旅大会为契机,结合辖内18处革命旧址遗迹,全新推出了5条红色文化体验线路,让集美的红色文化和全域旅游有了更新的载体和更好的延伸路径。
喜迎建党百年 唱响极美之声
开展“永远跟党走”系列文化惠民演出
在集美新城市民广场,一面用4万多盆鲜花“绣”出的党旗,洋溢着集美人对党浓浓的热爱。日前,厦门市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千人广场舞及红歌快闪活动在这里举行,并登上了央视《新闻联播》。
近日,这个广场还举办了“永远跟党走”集美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红色歌舞展演和快闪活动。
后溪镇代表队的大妈们有的肩扛锄头,有的手持谷耙,登台献演原创歌舞串烧《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感谢党和政府带我们过上好日子。”64岁的党员杨碧娜笑着说。16位平均年龄60岁的大妈,自编自导,坚持排练,就算下雨也没中断,就是为了完成这次庆祝建党百年的演出。“我们以年轻人的风采祝福党的百年华诞,以奋斗和坚守的决心不负青春韶华。”集美中学嘉庚班的34名学生在歌声中高举国旗,也加入了快闪队伍。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集美区大力弘扬嘉庚精神,将百年党史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讲活、讲深、讲透,开展了“永远跟党走”集美区庆祝中国共产党100周年系列文化惠民演出等180项主题文化活动,制作原创广播连续剧《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爱国侨领陈嘉庚》、纪录片《十里长堤》、嘉庚主题歌曲《嘉庚星在闪耀》、原创MV《勿忘》、图书《集美红色记忆——峥嵘印记》等20项文艺作品,以红色文化浸润民心,引导广大群众学党史、筑同心、跟党走。
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新时代好少年”红心向党快闪活动,在集美市民广场和集美区青少年宫举行。千名青少年学生引吭高歌,器乐合奏,演绎红歌,向党的生日献礼。活动现场气氛热烈,一下“点燃”了周围市民心中的激情,他们挥舞起小红旗,也加入了红歌齐唱。
“看到孩子们的蓬勃朝气,我被深深感染了。”市民陈先生说,在集美生活了快10年,见证着集美新城的大发展,他有幸参与活动,通过齐唱红歌表达心中对党和祖国的热爱。
紧扣学史力行 为民办事解忧
新增6000余个学位
7所学校预计秋季交付
在厦门大桥到集美大桥之间,一条融入嘉庚文化元素、彰显滨海亲水特色的带状生态公园正在建设之中。在附近散步的吴先生忍不住畅想未来的风光,“以后集美的海岸线会越来越美”。
打造滨海生态景观长廊,推进厦门大桥-集美大桥段集美侧海岸带保护修复;新增6000余个学位,7所中小学、幼儿园预计秋季交付,提升教育品质……集美区的“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与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十四五”开局之年重点任务、“再学习、再调研、再落实”活动等紧密结合,各项目如火如荼进行中。
集美区紧扣“学史力行”,聚焦“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乡村振兴”“提高生活品质”等8个方面重点民生项目及其他惠民利民实事,扎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梳理重点督办项目182个,办结89项,设立党员先锋岗664个,党员志愿服务队伍276个,推动党史学习教育热潮在全区各个角落澎湃涌动。
提升“嘉庚书房”24小时阅读空间;建设全省首个“5G+AR”党史馆;升级全市首个服务企业平台集美i企宝,为企业和个人搭建“一站式”的“全程网办”平台……从丰富百姓文化生活到补齐民生短板,从不断推出便民惠企举措优化营商环境到奋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集美区不断增强百姓获得感、幸福感。
广纳民智民意 提升城市治理
征集“金点子”
知民需顺民意解民忧聚民心
《集美铛铛车线路优化方案来了,你怎么选?》6月29日晚,这条推文经“天下集美”微信公众号,向市民发起了第三期“金点子”征集,主题为“公交线路优化(含铛铛车)”。铛铛车三条线路方案发布一小时,即引发百姓热议。市民网友纷纷抛出“金点子”。作为一名奶爸,集美网友“十一”建议:铛铛车线路串联集美城区,满足旅游线路的同时,服务市民出行。
结合“再学习、再调研、再落实”活动中调研的问题,今年5月底以来,集美区推出全市首个“我有金点子·集美更美好”线上征集活动,通过新媒体手段,设计线上H5征集渠道,已发布了“解决停车难问题、净化校园周边环境、公交线路优化(含铛铛车)”等群众关注的主题,邀请群众建言献策,收集“金点子”。通过建立“征集、筛选、公布、转办、解决、反馈”闭环机制,创新“一三七”内循环,创新“联纵协同清单式”,实现从“我先做”变成“我先听”,从“我会做”变成“马上做”,从“做完再说”变成“边做边说”。
活动开展以来,集美区已收集群众意见建议562条,梳理“马上就办”建议90条、“再调研”建议472条,评选出优秀“金点子”40个,其中第一批的20个优秀“金点子”已基本办结,让“金点子”变成城市科学治理的“金钥匙”。
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应,为民办实事走“新”更走“心”,让群众纷纷点赞集美,“把话语权回归群众,让老百姓们自己说出需求,我们感受到了政府用心真心要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
确实,把话语权回归百姓,这就是集美区征集“金点子”的初衷,真正办百姓急难愁盼的事。“原来想做的事,现在点位更精准了;原来想不出的事,现在有调研方向了;原来做了再说的事,现在边做边说宣传效果更好。”集美区委宣传部负责人说。
在“金点子”的推动下,执法人员加入“爱心护学岗”,守护校园周边安全。市民杨先生也明显感受到了“金点子”带来的变化。他说:“之前出门常常找不到车位,现在路面新增了泊车位,道路井然有序多了,这份真心为民就是集美高素质高颜值的原因。”
推进集成改革 助力两岸融合
成立全省首个两岸融合发展中心
“有了台胞驿站引导办理和税务这条绿色通道,多项涉税业务在一个窗口就能办结,不用多个窗口来回跑了,十分方便。”台胞吴炳璋对集美区税务局开通的台港澳同胞办税绿色通道称赞不已。享受便民服务的同时,台胞在集美区也感受着传统佳节氛围。今年端午期间,在厦工作台商台青在集美体验龙舟竞技的生动场景,登上央视《新闻联播》《晚间新闻》《中国新闻》等多个节目。
2019年12月被确定为福建省唯一一个推进两岸融合发展集成改革试点区以来,集美区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在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上迈出更大步伐”的殷殷嘱托,聚焦“打造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目标主线,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市委工作决策部署,坚持以改革为动力,勇于探索、先行先试,做实做优“通、惠、情”三篇文章,取得阶段性成效。
6月11日,全省首个两岸融合发展中心——集美区两岸融合发展中心在集美闽台研学总部揭牌成立。
6天后,2021年集美区“两岸人才融合发展计划”正式启动,发布“升级版”对台人才政策大礼包,其中包括厦门首个对台金融扶持合作方案和面向台企台胞的旅游产业扶持政策,扶持力度在福建省内领先。活动现场,还同步成立全国首个两岸高校产业技术联盟台籍专家顾问团,旨在用好台籍人才智源,服务集美产业振兴。“两岸研学”品牌累计吸引两岸研学生超17.8万人次参与,厦门(集美)闽台研学旅行基地获评国家级“海峡两岸交流基地”,成为台湾青少年首次登陆的“第一课堂”;成立全省首个区级台胞警务服务站,开通全省首条“台港澳同胞办税绿色通道”……不断升级的创新举措,让台胞台企感受到了温暖与便捷。随着一系列推进两岸融合发展举措的落地落实,有效推动两岸经贸合作更紧密、对台政务服务更高效、两岸人文交流更活跃,台胞台企在集美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优化营商环境 赋能跨越发展
全市首个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打开新局面
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作为跨岛发展先行区和主战场,集美区将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以打造品质之城、幸福之城,建设平安集美、信用集美为目标,步履坚定地踏上“十四五”新征程。
今年1-5月,集美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分别为36.7%、69.4%,位列全市第一。
同时,集美区高技术产业增势强劲,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9.5%,高端装备制造业等战略性新兴行业产值同比增长19.4%;数字经济保持快速增长,今年1-5月,软件园三期新增注册企业640家,新增注册资本金36.8亿元;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信息服务为代表的新技术行业实现营收14.41亿元,同比增长31.3%。
全域旅游打开新局面,今年1-5月,全区共接待游客677.1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1.7亿元;招商引资方面,截至6月18日,全区落地项目投资总额915.58亿元,落地项目注册资本总额431.53亿元,其中高能级落地项目数22个。集美区推出的厦门首个“i企宝”平台,整合了全区所有惠企惠职政策扶持兑现事项,实现“一平台监管”“一站式线上服务”。平台启用至今,已服务企业3176家,共收到14138条政策申请,惠及员工43749人、62460条申请,已兑现金额2.6亿元。
上个月,厦门市首个区级产业引导基金——落地集美新城的集美区产业引导基金,入选清科排名“2021年中国政府引导基金50强”榜单,位列第22名,在全国区级产业引导基金中排名前三。从“设基金引产业”,到“以基金引基金”,集美区通过基金优势、产业特色、招商空间特点促进增量和存量齐发力,为招商引资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截至目前,集美区产业引导基金及参股子基金共计投资区级项目97个,整体估值超251.5亿元,带动了一大批优质项目扎根集美。数据显示,杏林湾基金聚集区基金落地规模已超83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