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巷的小巷纵横交错。
台海网7月3日讯 据厦门晚报报道 《走街串巷话马巷》第一系列·巷子篇专题刊登两个月以来,引起了很多读者特别是一些老马巷人的关注,他们从文章中找到了割不断的美丽乡愁。昨日,68岁的马巷民俗专家苏文田接受记者采访,畅谈马巷老街的“百年巨变”,讲述许多巷子名字的由来,为这个系列做一个圆满的收官。接下来,本报将开启《走街串巷话马巷》第二系列·美食篇,请广大读者关注。
【由来】
形成纵横交错的巷子群 巷名多与生产生活有关
据苏文田介绍,民国时期,马巷老街大概可分成十三个路段,分别是街市头、上元街、十八坎、四甲街、大宫边与大宫口、桥仔头、井脚街、纱市街、五崎下、八宝街、雨伞街和五甲尾顶(包括六坎下、六坎顶等)。
随着时代的变迁,周围的房子越建越多,逐渐形成了纵横交错的巷子群,有近百条小巷。这些巷子的名字,大多是当地老百姓出于生产生活的需要,根据附近的标志性建筑或特征,口头上随意叫的,后来也就约定俗成流传下来。
根据标志性建筑命名的,如住在巷子里有个大井的,便取名“大井巷”;紧靠大宫庙的,则叫“大宫巷”;祖厝旁边的则叫“祖厝巷”;城隍庙旁边的则叫“城隍巷”……
苏文田说,“牛圩埔巷”“麻油巷”“牛磨巷”“五谷市巷”等巷子,从字面就能想像出其与经营买卖牛、榨油、五谷等生产生活行当有关。这样的巷名在马巷老街内有数十条之多。
【变化】
出于行政管理需要 路名做了文雅美化
苏文田告诉记者,现在的马巷巷名大部分是在上世纪90年代命名的,当时有关部门出于行政管理需要,将所有的路名登记下来,以便后期更好地做户籍管理和服务。
“很多巷名是几代人口头上流传下来的,比较口语化,作为正式的路名有点上不了台面。”苏文田说,当时他曾参与了命名工作,大家对于一些比较“老土”名字,便做了一些“美化”。
比如,现在的“卧龙巷”其实跟“卧龙”没有任何关系,其本名叫“五人边”(闽南话音译)。而“龙池巷”或称“龙蛟池巷”原先叫“龙沟巷”,感觉更名后更文雅一些。
不过,照顾到老百姓的约定俗成,以及叫了几十年的习惯,有关部门还是保留了一些富有当地特色且具有时代气息的巷子名,如“牛磨巷”“牛圩埔巷”“竹仔脚巷”等。
(记者 戴舒静 通讯员 何振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