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思
古窑重生 打造瓷窑特色文创区
鸿岗窑让泥土的蜕变近在眼前,内厝镇的党员干部则在思考:如何以此为原点,激发出更深层次的蜕变?他们给出的答案是,做足“泥”文章。
据《翔安文物》记载,翔安区已发掘的古窑址共八处,仅黄厝村辖区内就有五处。经考查,黄厝(鸿岗)地域窑址,最早可以追溯至唐代。黄厝村党委第一书记黄火明说,因历经多年风雨,瓷窑当年的风光不再,成为遗址。
“有一处遗址内发现了当年烧窑留下的陶瓷碎片。”黄火明说,对部分古窑遗址要进行整顿保留,尽力重现古时的风貌,接下来也将邀请专业团队发掘整理陶瓷碎片,“在适当的时候,会在村里建立一个博物馆。”
新建的鸿岗窑就在一个砖厂边上,黄火明则指着堆垒得很高的砖墙说:“砖厂要搬迁,新窑旁将建一条观赏道,供游人边走边看边玩。”
旧窑遗址、博物馆、观赏道,它们将与鸿岗窑组成一个完整的瓷窑特色片区,以此招揽对应的文创人才加入。硬件配合软件,未来这里将是一个集创作、制作、营销为一体的古窑遗址区。在这里,文化体验与参观旅游、艺术家创作与市场需求、文化艺术与时尚休闲三方面将有机结合,做到体验化、创新化和产业化。
在做“泥”的文章过程中,内厝镇在旧与新之间找到完美的平衡点,这也将为村民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让钱袋真正鼓起来。
扎根
整合资源
激活集体经济内生动力
围绕着一抔泥、一座窑,内厝镇党员干部能够谋划出一条清晰的新产业发展之路,并已经初步将之落到实处,这得益于他们扎根基层、深入调研,充分发扬内厝镇独有的“泥土精神”。
内厝镇党委组织委员、统战委员吴善营说,目前翔安区正大力落实乡村振兴战略,鸿岗窑开窑,正是内厝镇干部着力深入挖掘、整合辖区内的环境资源,打造乡村旅游项目,激活集体经济内生动力的一个缩影。
对乡村资源的整合,在内厝镇具体呈现为“三闲”计划:利用“闲房”做经营,通过“闲地”创效益,帮助“闲人”再就业——鸿岗窑的建设与落成,正是“闲地”再创效益的一种全新产业尝试,接下来将吸纳更多的村民到这里就业,形成良性发展的延续态势,强力助推乡村振兴全面提速。
内厝镇深知,要让乡村振兴走得更快更远更好,需要更多人才的支持。除了推动、吸纳更多乡里贤人、贤士、贤才回乡,内厝镇还形成“1+4+1”的人才新模式——“1”指将内厝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谊会与乡村振兴繁星孵化基地共同打造为一个全新的平台,齐心推进乡村振兴;“4”指翔安区除内厝镇外的其他四个镇街;另一个“1”指翔安区之外的所有区域。内厝,正在通过“1+4+1”模式吸纳、聚拢更多的辖区外人才。
(文/记者 邵凌丰 通讯员 张 泸 图/通讯员 林木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