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岗窑开窑仪式。
鸿岗窑出窑的成品。
台海网6月19日讯 据厦门日报报道 昨天上午9时,翔安内厝镇黄厝村内,鸿岗窑首度开窑——随着重重的窑门被拉开,200余件成品亮相。
而在1000多年前的唐代,距此不到3公里的东烧尾瓷窑,也曾在烈火淬炼之后,一次次打开窑门,取出烧制好的成品。
穿过厚重的历史,鸿岗窑接续千年前那些古窑的使命,浴火重生。
千余年前,古窑的烈火是为了生计的维持;千余年后的今天,在翔安区正大力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鸿岗窑重新燃起的熊熊窑火,除了是文明传承之火,更是带动乡村产业、推动经济发展的驱动之火。
面对打开的窑门,看着各色精美的瓷器,内厝镇党委书记黄亚祥说,鸿岗窑再启动是一个大胆的尝试,也是一个新产业发展的原点,接下来要以传统文教结合艺术创新的手法,同步开发研学延伸周边旅游,打造乡村发展的古窑特色产业。这个产业将与“砖雕”红色产业协调发展,比翼齐飞,让村民的钱袋真正鼓起来。
黄亚祥表示,内厝还将继续采取以奖代补的措施,鼓励“贤人贤士贤才”返乡创业,发扬内厝专属的朴实、无私、奉献、担当的“泥土精神”,为乡村振兴积蓄更大的动能。
“鸿岗窑”的窑火还将继续烧下去,为内厝镇的乡村振兴持续助力。
蜕变
两天两夜 脚下泥土成精美瓷器
200余件成品,有杯盘、有茶壶、有器皿、有人像、有动物……黄厝村的很多村民都没想到,这些瓷器最原始的模样,就是踩在自己脚下的泥土。
金优石是此次鸿岗窑烧制的主要负责人之一,作为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陶瓷实验室的主任,他已经带着10多名研究生、博士生在村里待了3个月左右,除了建设新窑,也对村里的泥土进行研究。他说:“黄厝村有一种土是黄中带一点黑的土质,这种土耐火性和黏性都不错,很适合烧制。”事实证明了他最初的判断,成品的成色和质量都令人满意。
村里的泥土经过调制加工、手工捏制、上釉涂色等环节之后,被送进鸿岗窑内进行烧制。参与了全过程的小邸说,这次还特地尝试了将海蛎壳磨成粉,与长石粉末混合后调制成釉,烧制出来的效果也不错。
鸿岗窑是传统的柴窑,烧制过程,需要3个人轮值,添加柴火并实时控制温度,才能确保烧出最好的瓷器。经过两天两夜不间断的烧制和三天的冷却降温,村民脚下的泥土蜕变成各式各样的精美瓷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