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美珠指导儿子垃圾分类。
台海网5月29日讯 据厦门晚报报道 居住在七星西路惠祥花园的杨美珠,将社区发放的垃圾桶一分为二,绿色的厨余垃圾桶放厨房使用,黄色的其他垃圾桶放阳台使用,另外厨房增设一个小桶装其他垃圾。这样就解决了厨房和阳台两边的垃圾桶放置问题,有利于垃圾分类投放。
“要把有限的资源利用起来,不浪费。”昨天,杨美珠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道出做好垃圾分类的感受。
把有限的资源用起来 慢慢养成了习惯
杨美珠是一名公务员,她告诉记者,两年前社区、物业、单位,以及儿子所在的幼儿园都同步宣传垃圾分类。社区发放了垃圾袋和垃圾桶,垃圾桶是厨余垃圾桶和其他垃圾桶连在一起的。但家里只有四口人,厨房空间较小,这样的垃圾桶放在厨房显得太大了点,而且厨房内产生的其他垃圾很少,放一个大桶也是一种浪费。
杨美珠便想了一个办法,取下垃圾桶外面的盖子,将连在一起的垃圾桶拆开来,一分为二。再另外增设一个小垃圾桶,挂在厨房水槽外面的壁上,不占空间。因为垃圾量比较少,而且家人上班的时候都会顺手带走垃圾,及时清理,所以垃圾桶没有盖子也不会出现卫生问题。
“要把有限的资源利用起来,不浪费。”杨美珠说,一些买肉、买水果等带回家的塑料袋,也可以收集起来,清洗干净后作为厨房内的小垃圾袋使用。这样既节省了垃圾袋,也减少了环境污染。
“一开始是逼迫自己分类,后来慢慢养成了习惯,垃圾混在一起反而会觉得很奇怪。”她说。
和儿子做互动游戏 从中吸收垃分知识
杨美珠的儿子今年6岁,上幼儿园大班。为了让儿子从小养成垃圾分类的好习惯,除了学校的宣传推广外,回到家后,大人们也会加深他对垃圾分类的认识。
“我们一家人会利用空余时间做一些互动游戏,比如晚饭后就相互出题考对方,哪些东西属于什么垃圾,然后让孩子去投放垃圾。这样的形式孩子很感兴趣,更容易从中吸收知识。特别是大骨头、贝壳之类属于其他垃圾,一开始我们自己都分不太清楚,容易搞混,但孩子记得比我们牢,很快就比我们熟悉,反过来纠正我们。”杨美珠说。
杨美珠也利用其他机会让儿子养成垃圾分类、垃圾不落地的好习惯。例如学校布置作业——制作垃圾分类的四色垃圾桶,她利用家中的快递盒等现成的物品,陪儿子一起动手制作。快递盒本身就是可回收物,加以利用不但可以加深对可回收物的认识,还可增强环保意识。儿子喜欢看《海底小纵队》之类的动画片,她就利用动画片里面的人物和儿子互动:“海底小纵队的小伙伴们到海边玩耍,看到垃圾就捡起来,并进行了分类。我们自己到海边或者其他地方游玩,也随身带着塑料袋,坚决做到垃圾不落地。”
(文/图 记者 龚小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