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交警谢启明(左)正在进行志愿服务。
小区秘书刘素美(左)为丁小春、叶金英夫妻上门排忧解难。(本报记者叶舒扬摄)
久久爱心志愿服务队队员正在为老人免费理发。(本报记者陆晓凤摄)
新年第一天,湖里区《道德的温度》一书正式对外发布,彰显湖里区崇德向善、昂扬向上的文明底色。
台海网1月2日讯 据厦门日报报道 用行动践行爱心——连日来,湖里区四套班子主要领导带头开展走访慰问爱心结对行动,他们走家入户,把温暖、问候与鼓励送进困难户的心里,互留电话、互加微信,留下联系方式……
用精神涵养城市——新年第一天,湖里区《道德的温度》一书正式对外发布,这本由区委文明办组织编印的先进典型汇编,精选46个平民英雄的动人故事,彰显着特区发祥地人崇德向善、昂扬向上的文明底色……
新期待、新希冀、新梦想。迎着新年的曙光,本报记者走进爱心激荡的特区发祥地,与爱心践行者面对面,捕捉动人爱心故事,更亲身感受湖里用心用情推进“爱心助残、爱心敬老、爱心济困、爱心扶幼、关爱特殊岗位工人”五大行动的生动实践。
【架起爱心桥】
精准结对帮扶情暖困难群众
“您的境遇让我深受触动,您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年终岁末之际,温暖送到身边。在刚刚过去的2019年最后一天,湖里区开展上门走访慰问爱心结对对象活动。区四套班子主要领导分别前往结对对象的家中,为他们送去米、面、油等生活物资,送去党和政府的亲切关怀与新年祝福,在党委政府和群众之间搭建起连心桥。
这其中,有一户结对家庭的事迹在左邻右舍中广为流传,他们就是居住在禾山街道禾盛社区宏伟大厦小区的丁小春、叶金英夫妻。两人原本都是普通的一线工作者,靠着勤劳的双手奋斗拼搏,在湖里有了自己的家。然而,不幸却降临到他们身上——2016年年底,叶金英发现早期直肠癌,治疗后病情复发,2017年再次进行手术切除息肉;在妻子生病后加倍努力工作的丁小春,却在2017年1月因劳累过度突发脑出血,导致肢体二级残疾……
小区秘书刘素美了解到情况后向社区进行了汇报,社区很快为他们家申请了紧急救助,从区、街道到社区、小区,大家都尽可能为这个家庭提供必要的帮助。除了各级工作人员逢年过节的慰问和关心,社区还聘请叶金英为小区垃圾分类督导员。
满满的爱心让本就性格坚强的夫妇更有了信心,原本瘫痪在床的丁小春靠着顽强的意志力克服了困难,现在已能自行走动、与人交流;叶金英则在垃圾分类督导员的岗位上尽职尽责,协助分好每一袋垃圾。他们更是从被帮扶对象成了志愿者,社区一有需要,叶金英二话不说就去帮忙,小区里几乎人人都认识他们夫妇俩。
这样的故事,在爱心满溢的湖里区还有很多。帮扶困难群众,特区发祥地力求做实做细——该区已出台新政策,推行“街道、社区包户,部门、单位挂社区”的精准结对帮扶,向困难群众送温暖、送政策、送服务。
【为老人服务】
“久久爱心”累计义剪超12万人次
“我将不忘初心,继续做好为老、敬老公益志愿服务,在建设‘爱心厦门’的征程担当奋斗者。”在“爱心厦门”建设动员大会上,湖里区久久爱心志愿服务队队长赵亚娟动情地说道。
12年来,赵亚娟和她的“久久爱心”,累计义剪超12万人次。每周,他们都会利用空余时间,走进社区、养老院,为老人理发。结束后又马上回到工作岗位开启一天的工作。有时起太早没睡饱,有时没吃早饭,但拿出剪刀开始动手的一刹那,他们总是精神饱满,笑意盈盈。
为老人理发,考验的不仅仅是理发师的技艺,更需要爱心与耐心。赵亚娟团队所服务的老人大多行动不便,剪发只需十几分钟,但将老人从沙发“挪”到理发椅上,也要花十几分钟。这样的志愿服务,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但他们却始终坚持。因为他们在老人身上,在队员之间,感受到亲人般的温暖。“这是只有自己真正参与志愿服务才能感受到的。”赵亚娟说。
不久前,一个动人的故事悄然发生,志愿服务的同时,他们也收获了满满的爱。这周一,赵亚娟与队员们一如往常,到五心养老院为300多名老人理发。当天气温骤降,天空中下着小雨,她冒雨行走在过道里。
这时,一位八旬老人迎上前来为她遮雨。“小九九呢?小九九的妈妈有没有来?我想你们了。”她拉住赵亚娟的手,另一只手里攥着的是一张队员们为他们理发时拍下的照片。“我记性不好,只能拿着照片认人。”她说。瞬间,一股暖意在赵亚娟心中流淌。
新起点,新期待。赵亚娟说,新的一年里,“久久爱心”将继续做好志愿服务,挖掘每个人心中的善意,用爱凝聚起志同道合的力量,用实际行动让老人感受到亲人般的温暖。
在湖里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早已蔚然成风。就在2019年的最后一天,一份“新年大礼包”送给了老人——湖里区社会福利服务中心启用,它集护理、康复、健康管理、日间照料及居家护理于一体,将为老人们送上更高效更优质的服务。以此为契机,湖里区将在新的一年里勇于探索、大胆创新,在转变养老观念、培育养老市场、运用现代服务手段提升养老服务水平等方面创出特色、创出品牌。
【传递正能量】
身残志坚为“残友”搭建自强平台
“我心里装着一个大大的梦想——那就是,用自己的一份微光,照亮更多的残疾人朋友,成为他们心中的‘启明星’。”在“爱心厦门”建设动员大会上,“全国自强模范”、厦门中途之家脊髓损伤者服务中心创办人谢启明上台发言。
谢启明的故事,许多人并不陌生。9岁那年,大货车夺走了他的右腿。高职毕业后,因为身体的原因,找工作屡屡被拒。之后他开起小饭馆、卖竹子。1997年夏天,他带着借来的100元来到厦门。卖水、摆地摊、收旧手机……在这样日复一日的努力奋斗下,谢启明在厦门岛内买了房子、开了公司,儿子也考上了研究生。
这座城市给予他温暖,他也在思考,可以为这座城市做点什么。于是,他成为湖里区的一名义务交警。他说,他要用一条左腿和一根拐杖,维护好一个十字路口的交通秩序。
做义务交警期间,谢启明结识了不少残疾人朋友,他深知残疾人找工作不易。“他们不仅要走出家门得到专业的康复训练,更重要的是得到一份工作,找回自身价值。”2016年6月份,他创办了厦门第一家康复、创业相结合的脊髓损伤者服务中心“中途之家”,为“残友”提供创业平台。
创办至今,“中途之家”已为11位残友提供工作岗位,服务残友3800多人次,帮助100多位残友实现居家创业。不仅如此,“中途之家”还建立了一支残疾人志愿服务队,为1万多名群众免费开展手机维修及贴膜服务,让残友们实现回馈社会的价值。
让谢启明坚持下去的,是重建生活信心、大胆迈向社会的残友们露出的一张张笑脸。“所以,再苦再难我都会更加努力,为‘爱心厦门’贡献一份‘启明星’力量。”最近,在湖里区的支持下,他正积极参与SM城市广场“爱心柜”和万达广场“爱心屋”规划,帮助残疾人通过职业技能的重建脱贫、脱困,并提供社会公益的便民服务项目。
事实上,关爱残疾人,湖里区一直在努力。他们想残疾人所想、帮残疾人所需、解残疾人所难,实施精准资助,让生活困难的残疾人“应保尽保”;更把职业援助中心、康复活动站开到残疾人家门口,一项项民生新政、一份份残疾人心中的获得感、一件件亲民爱民的暖心事,为残疾人的生活增添新的厚度与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