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里区“新思想进小区”互动宣讲系列报道之四
这是一场平等沟通的教育
合影留念 (湖里区社科联供图)
台海网11月27日讯 据东南网报道 11月26日上午不到九点,位于厦门市湖里区海山路的东荣社区书院就坐满了人。每周二上午,这里的夕阳读书屋准时开放,用闽南语为老人们读报,让他们学习新思想,了解最新的政策资讯。
东荣社区东兴小区党支部书记麻章新是这里的常客,只要有时间,他都会来到这里学习,在他的带领下,东兴小区也有不少居民成了“粉丝”。夕阳读书屋读报的都是居民自己,9月中旬,湖里区“新思想进小区”宣讲活动就在这里举办。来自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师生们来到东兴小区,与这里的居民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交流,让居民们都很振奋。麻章新告诉记者,大学教师和居民面对面沟通,畅聊自己的想法,确实让新思想在这里生根发芽。
居民们和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老师坐在一起,就垃圾分类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湖里区社科联供图)
讲座内容接地气
居民受益匪浅
东兴小区是湖里区的老旧小区,是典型的“三多三无”小区——困难户多、历史遗留问题多、知青多,无物业、无企业、无商业。这也让小区变成了物业不敢来、小区没人管、环境脏乱差的“边缘小区”。
但如今的东兴小区,沿途的道路整洁干净,原先斑驳的房屋外立面旧貌换新颜,进出的车辆停放得齐整有序。麻章新告诉记者,如今发生这样大的变化,就是坚持党建引领,让新思想在小区生根发芽。
这一次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师们带来了关于垃圾分类的相关讲座。助理教授朱东波以“垃圾分类及其中国实践”为宣讲主题,从认识垃圾分类的三个维度、中国垃圾分类的历史流变、中国推行垃圾分类效果不明显的原因以及新时代中国做好垃圾分类的必要性和措施进行宣讲。
围绕垃圾分类及其中国实践这个主题,朱东波将大家每天都要做的生活小事与高深的理论知识相结合,讲得具体生动,让大家认识到垃圾分类无小事,关系着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美丽中国的重要一环,激发了大家深深的爱国情怀,赢得了小区居民的阵阵喝彩。
此外,副教授罗礼太、蒋昭阳围绕着东西方生活饮食文化的差异阐述了中国垃圾分类复杂性和迫切性。“原来可以这样宣传垃圾分类。”麻章新说,东兴小区是湖里区垃圾分类的试点,平日里,小区的志愿者们积极发挥作用,倡导垃圾分类,知晓率和准确率在湖里区都遥遥领先,不过偶尔也有居民不肯配合,“有些道理我们知道,但很难表述出来,听了专家教授们的讲解后,大家都明白了”。
没有专业的词汇,全是触手可及的知识。原本在大学里的教师来到身边,但这个课堂和一板一眼的讲座又不一样,不需要做笔记,宣讲的内容自然而然地就理解了。麻章新表示,有些居民一开始听说要讲新思想,“我都怕自己书读得不多,会听不懂,没想到老师讲得贴切也很清楚,大家都认为这些教授、老师与传统印象中的老师不一样”。
不仅如此,东兴小区居民就社区垃圾分类日常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与社区自治解决垃圾分类的经验,与宣讲团师生进行交流互动,受益匪浅。
宣教教师参观东兴小区。(湖里区社科联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