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鸣宇
台海网5月13日讯 (海峡导报记者 林毅彬 文/图 通讯员 陈鸣宇 实习生 邓雯)在海沧,有一个特殊的儿童群体,他们的父母都是外来务工人员,因平日忙于生计,较少陪伴子女。这些孩子,被称为“新型留守儿童”。
出于对这些孩童的关爱,近日,由共青团海沧区委员会主办,新阳街道、新江中心小学、海沧区暖风居家服务中心共同承办的“悦成长——三语广播站”在海沧新江中心小学正式揭牌启动。三语广播站为这所外来工子弟小学近2000名“新型留守儿童”搭建了爱的舞台,也让更多外来务工家庭感受到厦门的温暖。
三语广播站,作为“七彩示范小屋”关爱留守儿童志愿项目的一项内容和载体,成为海沧志愿服务中的创举。今天,让我们走进广播站,走进“七彩小屋”。
小小广播站外来娃施展才艺的舞台
在海沧新江中心小学,有一间“七彩小屋”,这里有图书角、写作区,还有儿童娱乐区。
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个小隔间里的耳麦、麦克风、调音器,这是小小的“广播室”,具有节目录制、电台转播、实时直播的功能,孩子们可以学习用中文、英文、闽南语向全校进行“播音”。传颂经典、吟唱童谣、展示歌喉……小小广播站,是孩子们施展才艺的舞台。
新江中心小学创办于1906年,是一所百年老校。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新江中心小学也演变成100%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读的公办校。
近日在该校揭牌的“悦成长——三语广播站”,是共青团海沧区委员会“青春同行,益童成长”关爱新型留守儿童志愿服务试点项目。当天,4位授课教师获颁聘书,厦门大学新能源系大学生志愿服务队与集美大学勤工助学服务中心爱教志愿者分别与学生结对宣誓。
据了解,广播站旨在帮助孩子开拓学习以外的知识,成为孩子成长的舞台和引领青少年思想的阵地,让“外来娃”学习更多的闽南文化,对厦门有更强的归属感,更好地融入“第二故乡”。通过大手牵小手,使这份爱走进更多外来工家庭,让他们留“厦”来。
80后姑娘坚持11载铺开“爱心大网”
说到三语广播站的创建,不得不提到一位热心公益的海沧“80后”姑娘。
她叫陈鸣宇,全国“向善向上好青年”,是海沧区“外来娃”最爱的“陈老师”“陈妈妈”。这几年,她致力于帮助“新型留守儿童”。“七彩小屋”和三语广播站,就是在她的提议下,在共青团海沧区委员会和街道等各方支持下得以建成。
陈鸣宇潜心公益11载。在她的家政公司,她请的阿姨,很多都是外来务工者。帮助外来务工者孩子,带领团队姐妹参与巾帼志愿服务,让自己的事业造福更多百姓,是她一直以来的努力。
她出钱出力,给孩子们办夏令营、冬令营,办活动。她逐渐意识到,光教育孩子不够,还得改变家长的意识。于是,她买来很多教育类书籍,学习、整理后写成心得,分享给家长们。做公益,已成为她生活的一部分,她说,公益之路,永不止步。
据介绍,“七彩示范小屋”项目是在团中央号召下建设的,是团员青年和青年志愿者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志愿服务行动的重要阵地。陈鸣宇憧憬,以“七彩小屋”为原点,拓展更多关爱项目,铺开一张“爱心大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