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网10月24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张惠玲 通讯员余庆东/文 朱毅力/图)翔安,命名时就寓意着业翔民安。15年来,翔安在产业腾飞的同时,民生也持续改善,让这里成为了一片让人心安的热土。
15年前,翔安新建区之初,很多学校地处农村,只能称作教学点,当时的翔安,可以说是厦门教育的薄弱区。但如今,翔安的新建、扩建学校项目数在全市位于前列,未来几年提供的新增中小学、幼儿园学位数在全市居首,昔日的教育薄弱区正驶上“快车道”,打造厦门东部教育新高地……
2007年,第一医院开始托管翔安同民医院,岛内的优质医疗资源向岛外延伸;2013年,同民医院晋升三级综合医院,从此改写了翔安无三级综合医院的历史……
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一项项新举措,也让翔安百姓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持续提升。
教育薄弱区正强势“崛起”
海滨幼儿园,因为坐落在海边,有了这个美丽的名字。这所公办园是翔安教育集团去年新开办的4所幼儿园之一,结束周边三个社区没有公办幼儿园的历史。虽然地处农村,但幼儿园按省示范园高标准建设,教师队伍隶属于翔安教育集团,它打破了编制、职称束缚,以岗定薪吸收全国优秀人才,并通过高位嫁接,与上海协和教育集团建立合作关系,每个月“一来一往”互动交流。
从建区时只有一所公办园,增加到现在的19所,15年来,翔安区学前教育资源极大丰富。在“修炼内功”的同时,翔安也积极引入外来经验。厦大翔安校区的投用,大大提升了片区人文素质;科技中学翔安校区今年9月正式开学,双十中学、厦门实验小学等一批优质教育资源也将相继“落户”翔安。到2020年,翔安拟建设幼儿园51所、中小学项目43个,新增学位近8万个,为全市最多。
不断新、改、扩建学校,让校园环境、师资条件都跟上翔安区发展的步伐,15年间,翔安不仅率先在全市实现了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100%进公办校就读,还率先全省实现了“班班通”全覆盖、率先成立首个区级公益性教育集团、率先全市引进首个享受国务院津贴的小学教师……这一系列步伐,让翔安区的教育事业“弯道超车”,迎头赶上。
着力深化医药卫生改革
年初,73岁的翔安居民崔玉霜不小心摔了一跤,导致轻微脑出血,在离家不远的第五医院,坐诊的国内知名神经外科医生为她进行诊治,并实施了微创手术。三天时间,崔玉霜就出院了。
相比过去到岛内就医,如今这样的便利,老人感慨万千。改变从十一年前开始,2007年,第一医院开始托管翔安同民医院,岛内的优质医疗资源向岛外延伸;2013年,同民医院晋升三级综合医院,从此改写了翔安无三级综合医院的历史。2014年,同民医院正式更名为“厦门市第五医院”。巣筑好了,凤凰也就飞来了。
接下来,翔安还将着重补齐产科、儿科短板,动建区妇幼保健院新院区、南部新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一项项举措,正一步步解决翔安人看病难的“瓶颈”问题,也让翔安百姓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持续提升。
主动对接全市名校出岛部署,发挥好教育集团作用,增加城乡义务教育和学前教育资源配置,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支持市第五医院、翔安医院做大做强,深化健康医疗大数据平台,让群众享有更为便捷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推动文化体育事业繁荣发展……补齐民生短板,顺应群众期待,翔安还在不断迈开新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