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美的扮相、委婉的唱腔和细腻的表演……15日晚,在厦门海沧阿罗海城市广场,一群“00后”甚至“10后”的“小戏骨”让现场观众如痴如醉!
作为北师大海沧附校蓝海豚歌仔戏社团的成员,这些“小戏骨”参加的是当天在这里举行的“戏聚海沧 经典相传”歌仔戏专场演出。
由海沧区委文明办、区文体局、区教育局、区文联和区社科联、区文化馆联合主办,海沧区闽南文化研究会承办的这一活动,是海沧区“我们的节日·端午”系列主题活动的一个配套活动,旨在引导市民群众传唱经典,在传统艺术表演中过传统节日,移风易俗,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这群“小戏骨”们演出的《窦娥冤》《黛玉葬花》《李怨改嫁》等曲目,风格多样,被现场的专家评价为“把戏中人物的心理反应和情绪情感表达得非常到位”。
其实,这些“小戏骨”中大都是不懂闽南语的“新厦门人”后代。他们成为传承歌仔戏的新生力量,体现近年来海沧在传统文化的挖掘和保护上的显著成效。
承办当天专场演出的海沧区闽南文化研究会会长林合安介绍道:
在海沧区委宣传部、区委文明办、教育局等部门的支持指导下,海沧区闽南文化研究会近年来致力于歌仔戏的保护、传承和发展研究,开展歌仔戏守护传承行动,组建歌仔戏迷会,举办戏迷沙龙,邀请专家授课,编排传统剧目折子戏。
研究会理事陈伟顺甚至还自编歌仔戏教材,在北师大海沧附校开设歌仔戏必修课,成立蓝海豚歌仔戏社团。
如今,歌仔戏社团已有成员86人,编排了8个折子戏,计划六月份在厦门市进行4场巡演。
今年6月1日,社团孩子们排练的折子戏还参加了中央电视台“宝贝亮相吧”的节目录制。
6月7日,北师大海沧附校被授牌为“厦门歌仔戏研习中心人才培养基地”、“厦门卫视少儿歌仔戏研习中心”。
出生梨园世家的陈伟顺说,他2016年开始在学校内组织戏曲社团,原以为歌仔戏作为传统艺术,和小朋友距离会比较远,没想到小朋友们报名非常踊跃,“说明美的东西总是会打动人的”。
还不到11岁的李雪,当天晚上表演的是《李怨改嫁》,将一个很考验功力的“泼辣旦”演绎得风趣幽默。她说,自己籍贯是福建莆田,不会闽南话,因此学歌仔戏过程中,最难的就是学习闽南语发音,跟着老师“一个字一个字地学发音”。
陈伟顺说,在学习歌仔戏的过程中,小朋友也熟悉闽南文化,热爱上闽南文化。
当天,除了“小戏骨”的演出,由厦、漳、泉三地戏迷带来的《玉带紫袍》《包公遇皇后》等两段折子戏也是掌声不断,而厦门歌仔戏研习中心郭少鹏、张婷婷两位青年演员及王志斌、庄必芳两位国家一级演员的专业演出,更是让现场高潮迭起。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上台的戏迷大多没有舞台经验,利用业余时间由王志斌、庄必芳两位老师抽空排练七次即登台,实属不易,排练时皆逢晚上,大家都从漳州、泉州特地赶到厦门海沧,风雨无阻。
歌仔戏
起源于漳州,成型于台湾,深受两岸民众和东南亚许多华侨华人喜爱。林合安说,歌仔戏是闽南人的乡愁,是闽南文化中的经典,搬着小板凳为戏入迷是许多闽南人对歌仔戏最温暖最美好的记忆。如今,这样的场面搬进城市中心的商圈里,让传统与现代更紧密地融合在一起,也体现出海沧在传统文化弘扬传承上的良苦用心。
“首场演出,现场热度出乎意料,说明传统文化仍有很强的生命力。”
林合安表示,今后将编排更多的节目,吸引更多的戏迷参与,并将与海沧区政协共同推动歌仔戏等闽南文化课程走进更多学校,让孩子从小感受戏曲等传统文化艺术的魅力。
海沧区闽南文化研究会将以此次演出为契机,在蓝海豚歌仔戏社团的基础上,成立一个以戏迷为主的歌仔戏传习中心,传承歌仔戏艺术,培养新老厦门人的文化认同感。
文案/编辑:陈亚丽
校对:暨王月
来源:福建日报
部分图片由陈伟顺提供
来源:“今日海沧”公众号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uP3375R_TyfPqea457ccu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