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海】
深夜趁着退潮时出海 脸被海风吹得发麻刺痛
林海建是琼头渔民队伍中的年轻面孔。今年,他与舅舅林伯卿合作养殖牡蛎,而林伯卿已有20多年的养殖经验。今年,他们一共养殖了10万串牡蛎,为了让牡蛎吃起来更清甜,他们特地选择了较深的海域养殖。他们用于插在海上绑牡蛎串的竹竿,最长的有8米,最短的也有6米多,比起浅海区养殖,他们的成本高出了不少。
林伯卿说,在自己养殖牡蛎20多年的时间里,并非每次都能像今年这样获得丰收。他仍清晰地记得,1993年,他投资了8.3万元养殖牡蛎,可最后收成的牡蛎只卖了4000元。林伯卿说,由于那一年养殖牡蛎的人很多,海水中牡蛎的密度太大,导致牡蛎生长所需的养分不够,产量很小。
“收割牡蛎要看潮水的‘脸色’。”林伯卿说,收割牡蛎必须在退潮后进行,有时半夜退潮,他就得连夜出海收割。尽管如此,冬夜不管多早出海,他都要提前一个小时起床,给自己煮碗面,暖暖身子后再出发。有时候海风实在寒冷,他坐在船上,脸被风吹得发麻、刺痛。不过,不管出门时裹得多么严实,开始干活后不久,他就热得不断脱衣服,脱得常常只剩一两件薄衣服。
【收割】
两人搭档一人钩一人割
有时一次收割三四千斤
渔民是如何进行海上收割牡蛎的?20日上午9点多,林海建趁着还没涨潮,驾船带着记者前往海上一探究竟。随着渔船不断前行,记者看到一些海域上插着一排排整齐的竹竿。靠近一看,两排竹竿之间,挂满了一串串黑色的牡蛎。
在海上收割牡蛎的大多是两人搭档,或是夫妻,或是父子。他们一个用弯钩钩住牡蛎串的中点,另一人拿着刀迅速地割断绑在竹竿上的绳子。随着渔民“喝”的一声,一串牡蛎脱离海面,被装入网兜内。两人就这样默契地配合着,不用多久,网兜里就装满了牡蛎。
“收割牡蛎要与潮水赛跑,因为一旦涨潮,海水淹没牡蛎之后,就不能再收割了。”林海建说,有时候海水是在凌晨一两点退潮,他们就得在寒冷的夜晚,戴上头灯出海,漏液收割牡蛎。
眼下正值收成季,除了收割牡蛎,渔民们要干的活还有不少。比如,20日清晨6点,林伯卿就出海收割了1000多斤的牡蛎,下午他还要出海将倒下的竹竿扶正,或插上新的竹竿,防止牡蛎串脱落到海里。有时候客户订单下得多,一次要收割三四千斤的牡蛎,至少要在海上连续作业4小时。
【放苗】
收割后开始新一轮养殖
10万串苗一个月内放完
“一般到了4月份,前一年养殖的牡蛎就可以收割完,然后就要着手准备新一轮的牡蛎养殖工作。”林伯卿说,4月至6月要整理海域,将旧的竹竿拔掉,插上新的竹竿。夏至过后,也就是6月左右,就要着手将牡蛎苗放入海中。
“跟收割牡蛎一样,放苗时也要等退潮后才能进行。”林伯卿说,退潮后,他们才有办法将一串串的牡蛎苗绑在竹竿上。放苗一般要在一个月内完成,但10万串的牡蛎苗,单靠他们俩没法完成。“我们一般要雇请村民来帮忙,但有时退潮时间是在晚上十一二点,甚至凌晨一两点,有些村民不愿意接活,我们只好自己戴着头灯去放苗,能多放一点是一点。”林伯卿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