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台海网 >> 新闻中心 >> 厦门 >> 各区报道  >> 正文

与潮水“赛跑” 深夜出海收割牡蛎 翔安琼头牡蛎正值收成季(2)

www.taihainet.com 来源: 台海网 用手持设备访问
二维码

  【出海】

  深夜趁着退潮时出海 脸被海风吹得发麻刺痛

  林海建是琼头渔民队伍中的年轻面孔。今年,他与舅舅林伯卿合作养殖牡蛎,而林伯卿已有20多年的养殖经验。今年,他们一共养殖了10万串牡蛎,为了让牡蛎吃起来更清甜,他们特地选择了较深的海域养殖。他们用于插在海上绑牡蛎串的竹竿,最长的有8米,最短的也有6米多,比起浅海区养殖,他们的成本高出了不少。

  林伯卿说,在自己养殖牡蛎20多年的时间里,并非每次都能像今年这样获得丰收。他仍清晰地记得,1993年,他投资了8.3万元养殖牡蛎,可最后收成的牡蛎只卖了4000元。林伯卿说,由于那一年养殖牡蛎的人很多,海水中牡蛎的密度太大,导致牡蛎生长所需的养分不够,产量很小。

  “收割牡蛎要看潮水的‘脸色’。”林伯卿说,收割牡蛎必须在退潮后进行,有时半夜退潮,他就得连夜出海收割。尽管如此,冬夜不管多早出海,他都要提前一个小时起床,给自己煮碗面,暖暖身子后再出发。有时候海风实在寒冷,他坐在船上,脸被风吹得发麻、刺痛。不过,不管出门时裹得多么严实,开始干活后不久,他就热得不断脱衣服,脱得常常只剩一两件薄衣服。

  【收割】

  两人搭档一人钩一人割

  有时一次收割三四千斤

  渔民是如何进行海上收割牡蛎的?20日上午9点多,林海建趁着还没涨潮,驾船带着记者前往海上一探究竟。随着渔船不断前行,记者看到一些海域上插着一排排整齐的竹竿。靠近一看,两排竹竿之间,挂满了一串串黑色的牡蛎。

  在海上收割牡蛎的大多是两人搭档,或是夫妻,或是父子。他们一个用弯钩钩住牡蛎串的中点,另一人拿着刀迅速地割断绑在竹竿上的绳子。随着渔民“喝”的一声,一串牡蛎脱离海面,被装入网兜内。两人就这样默契地配合着,不用多久,网兜里就装满了牡蛎。

  “收割牡蛎要与潮水赛跑,因为一旦涨潮,海水淹没牡蛎之后,就不能再收割了。”林海建说,有时候海水是在凌晨一两点退潮,他们就得在寒冷的夜晚,戴上头灯出海,漏液收割牡蛎。

  眼下正值收成季,除了收割牡蛎,渔民们要干的活还有不少。比如,20日清晨6点,林伯卿就出海收割了1000多斤的牡蛎,下午他还要出海将倒下的竹竿扶正,或插上新的竹竿,防止牡蛎串脱落到海里。有时候客户订单下得多,一次要收割三四千斤的牡蛎,至少要在海上连续作业4小时。

  【放苗】

  收割后开始新一轮养殖

  10万串苗一个月内放完

  “一般到了4月份,前一年养殖的牡蛎就可以收割完,然后就要着手准备新一轮的牡蛎养殖工作。”林伯卿说,4月至6月要整理海域,将旧的竹竿拔掉,插上新的竹竿。夏至过后,也就是6月左右,就要着手将牡蛎苗放入海中。

  “跟收割牡蛎一样,放苗时也要等退潮后才能进行。”林伯卿说,退潮后,他们才有办法将一串串的牡蛎苗绑在竹竿上。放苗一般要在一个月内完成,但10万串的牡蛎苗,单靠他们俩没法完成。“我们一般要雇请村民来帮忙,但有时退潮时间是在晚上十一二点,甚至凌晨一两点,有些村民不愿意接活,我们只好自己戴着头灯去放苗,能多放一点是一点。”林伯卿说。

上一页 1 2下一页
相关新闻
翔安4项专利项目获厦门市专利奖 翔安获奖数最多一次

台海网1月21日讯 据海西晨报报道 日前,记者从翔安区经信局了解到,翔安4家企业申报的4项专利项目获第六届厦门市专利奖,这也是翔安区在厦门市专利奖上获奖数最多的一次。   此次翔安获奖的4个项目,包括一个一等奖、一个二等奖和两个三等奖,具体获奖项目为:厦门致善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申报的“一种用超微磁颗粒分离纯化生物靶物质的方法”获一等奖;麦克奥迪实...

翔安拟新建两条城市次干路 预计于今年11月完成施工

台海网1月19日讯 据厦门日报报道 昨日,记者从市环保局网站获悉,翔安大道与324国道交叉口南侧地块拟新建一项市政配套工程――翔安黎安居住区周边市政配套一期工程。工程建设内容主要包含2条城市次干路、2条城市支路、1处排洪渠以及1座污水泵站等。该项目总投资为7971万元,预计于今年11月完成施工,目前正在进行环评受理公示。   根据公示文件,拟新建的2条城市次...

翔安首批纯电动公交上路 不少市民表示既舒适又环保

翔安投用一批纯电动公交车。   台海网1月17日讯 据海西晨报报道 昨日上午,翔安首批纯电动公交车上路啦!第一次在翔安体验纯电动公交车,不少市民表示既舒适又环保。   首批纯电动公交车将投放哪些路线?翔安公交公司副总经理洪清滨告诉记者,翔安首批纯电动公交车有25辆,车身...

一颗火龙果,活了一个村 ——厦门市翔安区以党建引领特色农业发展

台海网1月16日讯 据福建日报报道 从厦门东部一个不起眼的小乡村,成长为厦门市最大的火龙果种植示范基地,每户农户一年增收上万元。厦门市翔安区大宅社区大宅村的蜕变,背后究竟有什么独特的能量?   大宅村拥有占地1200余亩的火龙果种植示范基地,年产值约3000万元,每年实现利润1000多万元,99%的村民加入了农业合作社,家家户户都有火龙果种植能手。在翔安区,与...

沈海高速翔安出口附近两辆货车发生追尾 一人不幸身亡

台海网1月15日讯 据海西晨报报道 车司机被死死卡在车里,随后消防、交警等部门赶到现场进行处置。   肇事的是一部蓝色小货车,被其追尾的则是一部厢式大货车。因为高速上车速较快,撞击瞬间,后车的驾驶室严重变形,后车司机被卡住。现场遍地都是撞击产生的碎片。   消防官兵用液压破拆器破拆开驾驶室,救出被困司机,急救人员随即上前检查,不过此时男子已没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