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创新体制机制
从“零散经营”到“抱团取暖”
“早些时候,农户还是各自经营,没有形成合力,在推行‘支部+协会’模式之后,面貌焕然一新。”陈锦芳说。
陈锦芳眼中的模式,其主体是果蔬专业合作社党支部,社区设立8个网格责任片区,设置陈跃进等火龙果种植技术党员示范岗10户,带动了全社区300余户农户加入协会,统一管理,统筹规划,通过支部开会讨论合作社在火龙果种植、运营等方面遇到的困难,在促进火龙果产业发展的同时,也增加了党员们的集体感与责任感。
陈跃进说,从“零散经营”到“抱团取暖”的转变,带来的是农户经济效益实实在在的改变。据统计,大宅村民平均年增收上万元,火龙果种植基地打出了品牌,闯出了特色,知名度日益提升,也为今后发展旅游民宿、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奠定了良好基础。
翔安区像大宅这样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创新举措,还有很多。其中,庄家宝蔬菜专业合作社的有机种植生态可持续发展道路,颇为引人注目。在配送模式上,合作社自建生鲜冷链配送,形成全市区域内冷链配送服务,在保证蔬菜的新鲜度的同时,扩大了合作社的品牌影响力。
莲塘宏路茶树菇专业合作社,将原先的散户种植、统一销售的粗放、松散型经营方式改进创新为“合作社+基地+社员”的集约型产业化经营模式,实行“五个统一”:统一原材料采购和食用菌菌种供应;统一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和组织社员自愿租种经营;统一标准化生产技术服务;统一加工制作和商标使用;统一产品保护价收购和销售,走上了合作产业化经营的发展快车道。
心中常装百姓
便民举措夯实发展基础
对党建的有益探索实践,是大宅社区走上富民强村富美之路的清晰写照。大宅社区党总支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发挥118名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共建美丽乡村。
莲塘宏路茶树菇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林文化带领社员进一步壮大合作社实力,积极发展农村经济,带动社员集体致富。合作社目前已建成8000多平方米的标准化食用菌(茶树菇)生产基地,年产茶树菇干货28吨,产值348.26万元,实现净利126.49万元,解决了110个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再就业,体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审批服务提标升级。在翔安农村经济深耕农村产业发展的背后,是当地农林水利行政审批服务效能不断提高、便民举措频出的持续发力。
针对一线服务农业、农民的职能特点,翔安农林水利局所有的行政审批事项都已开通网上申报和网上预约,所有的审批事项全部实现三星级服务,其中四星级服务的审批事项达到52项,占比89.6%。该局还全面梳理出“一趟不用跑”和“最多跑一趟”事项,其中“一趟不用跑”事项达到21个,实现快递收取快递送达,“最多跑一趟”事项达到46个。2017年,翔安农林水利局共收件受理行政审批165件,实际办理时限压缩至法定时限的29%。
此外,在翔安区国地税的联合办税服务厅里,平均等待办税时间也由实行全预约实名办税前的8分20秒缩短至如今的不到5分钟。
党建引领,特色产业精耕,便民为民,这是翔安区对乡村振兴战略最好的落地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