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白内障筛查活动。(资料图)
受助残疾人进行文体活动。(资料图)
走进残疾人居民家中,送去慰问。(资料图)
“庇护工厂”内,受助残疾人正在工作。
台海网1月15日讯 据厦门日报报道 “在我最困难的时候,是湖里区残联向我们伸出了援助之手。”“我免费做了白内障手术,又重新见到光明!”“感谢区残联,给我信心回归生活,开启创业之路。”“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在家门口举办,点亮了我的生活。”……一句句朴实的话语,表达着同样的心情――心存感恩、充满获得感。
一直以来,湖里区残联贯彻落实省、市对残疾人事业的新部署、新要求,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加强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托底补短。这个过程中,他们想残疾人所想、帮残疾人所需、解残疾人所难,推进残疾人生活保障、康复、教育、就业等全面发展,一项项民生新政、一份份残疾人心中的获得感、一件件亲民爱民的暖心事,为残疾人脱贫奔小康增添了新的厚度与温度。
雪中送炭
实现精准帮扶一个不落
故事>>
低保户王卿仔是金山街道金安社区的居民,她的丈夫因股骨头坏死导致肢体三级残疾,基本丧失劳动能力,她只得一边摆摊一边照顾年幼的儿子。没想到,儿子在两年前被发现患有自闭症,每月所需的康复费用让整个家庭雪上加霜。金安社区及时伸出援手,为孩子办理了残疾证和残疾儿童康复补助,帮助王卿仔一家渡过难关。现在,看着经过治疗已经能主动和陌生人打招呼、说话的儿子,王卿仔握着社区残疾人工作者的手感激不尽。
●行动:
“兜住底线、雪中送炭”,这是湖里区对残疾人群体救助的基本要求。作为弱势群体的残疾人,往往因为行动不便而缺乏收入来源,及时精准的资助成为“雪中之炭”。配合民政部门的工作,湖里区残联推动低保对象中的重度残疾人、老年残疾人和低保边缘残疾人享受补助政策,全区五年来共有1656人次的“三类”重度残疾人及时享受到了困难补助。同时,生活困难残疾人的保障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全区已有312名符合低保条件的残疾人享受到了最低生活保障金,实现“应保尽保”。
随着救助补短工作的推进,越来越多的措施落实到了残疾人生活的细节上。五年来,配合区民政部门,湖里区残联为全区10.7万多人次持有第二代《残疾人证》的残疾人发放医疗救助金1549万余元,使他们能够及时进行医疗救助和保险理赔,提高生活品质。适用于残疾人专用轮椅的燃油补贴,也让更多的残疾人士有机会“走”出家门。每逢春节、中秋、全国助残日等日子,湖里区、街道、社区都会开展各式各样的走访和慰问活动,让所有残疾人士都能够感受到团圆安康的幸福氛围。
鼓励自强
残疾人就业创业一路绿灯
故事>>
“叔叔你看,我今天的表现可好了!”看到记者走进门,一个女孩跑了过来,热情地打着招呼。她挥了挥手上的梳子,自豪地说,那是她刚刚拼装完成的,今天已经做好了好几个。说完,她回到自己的位子上,继续拼装下一把梳子。
这是禾山街道残疾人职业援助中心,眼前这个活泼可爱的女孩,是先天唐氏综合症患者。几年前,她父亲刘成裕看着整天坐在家中闷闷不乐、脾气暴躁的女儿,内心只有酸楚和怜惜。现在,在援助中心无微不至的关怀下,这个孩子的生活状况已经大有改观。在中心的“庇护工厂”,她不仅掌握了一些生活、工作技能,还在和其他人的交流中渐渐敞开了心灵。
●行动:
完善的救助只是基础,在湖里区残联看来,推动这一群体以就业融入社会,是工作的重中之重。一方面,每个街道的援助中心都积极开展就业、实用技术培训,辖区很多残疾人掌握了“沉香包装加工”“梳子加工”等工作本领,74期培训让2700多人次因此受益;另一方面,通过日常推荐和举办招聘会的方式,以“全国助残日”残疾人专场就业招聘会为龙头,打造适合残疾人群体的工种,近五年来让百余名残疾人实现就业。
而在创业扶助上,湖里区残联同样下足了功夫,依法开展残疾人个体工商户“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经费”补助工作,扶持63名残疾人自主创业,发放一次性创业补贴和经营性补贴78.6万元。八年前,在一次车祸中不幸失去左腿的徐霞珍,就在区残联的帮助下渐渐走出了阴影,这几年更是投身环保建材领域,开展自主创业。现在,她的公司已经初具规模,生活也有了保障。回想一路走来的心境,徐霞珍常常对别人说:“是残联的帮助,让我迈出了回归生活的‘第一步’。”
关怀备至
身心康复服务落到实处
故事>>
江头街道吕岭社区的居民陈晓珍,是附近眼镜店的常客。她总是对老板抱怨,自己刚配好不久的眼镜,怎么戴着看东西又模糊了?一来二去,近视度数增加到了上千度。去年五月份的一次健康筛查让她恍然大悟,原来自己患上了白内障!在吕岭社区助残工作人员的及时介入下,陈晓珍的双眼先后进行了免费的白内障手术,避免了恶化导致的失明。现在,陈晓珍已经摘掉了厚厚的近视眼镜,再见清晰的世界。
●行动:
近年来,湖里区残联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了25场白内障筛查活动,邀请市博爱康复中心的眼科专家到社区为1264位老年人进行免费检测,五年来共实施白内障患者免费复明手术230例。显然,及时的白内障筛查和介入,不仅是湖里区“全国白内障无障碍县(区)”创建成果的巩固,也是对辖区每一名老人健康生活的负责。
如果说身体疾病能够康复,是“不幸中的万幸”,那么对于更广大的残疾人群体来说,心灵的康复才是重点。在湖里区博爱社工服务中心理事长施长元看来,对残疾人群体的康复与其说是“服务”,不如说是“关爱”。他告诉记者,除了配合区残联在“全国助残日”等日子,开展为残疾人免费义诊、宣传、咨询和相关辅助器具的赠送活动,普及残疾预防和康复知识之外,“博爱社工”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对残疾人个体的“陪伴”上。4000多名志愿者通过入户调查、面对面访谈、建立档案等方式,将每一名残疾人服务对象的具体情况“放在心中”。“把他们当朋友,才能帮助他们更好地走出来”,施长元说。
现在,湖里区残联已经完成了11个社区残疾人康复活动站的建设工作。越来越多的康复资源和力量下沉到社区、小区,有需要的居民可以不出远门,就近享受对应的服务和关照,极大地缓解了社区残疾人就近康复的需求。
塑造精神
丰富文体活动传递正能量
故事>>
“没关系,我多少能听到一些声音,看着口型也能大致听懂。”二十几年前,小时候的一次病痛改变了陈海芬的命运,由于使用抗生素不当,她的听力严重受损,最终导致了听力二级残疾。从小落下的残疾没有让她自怨自艾,在勤奋读书之余,她喜欢上了摄影,“将生活中的一切美好定格在瞬间”。在2017厦门残疾人书画摄影展上,她的摄影作品获得三等奖。
●行动:
丰富的文化体育活动,带来的是对美好生活的热忱追求,更是充实自身的不二法门。在湖里区残联的推动下,湖里区各街道残联利用街道残疾人职业援助中心平台,举办展示残疾人风采的征文、书法、绘画、摄影作品活动。许多作品都凝聚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是美丽心灵的真实写照,让正能量在残疾人群体中不断流淌。
而在“全国助残日”期间,各类社会各界齐动员的健残携手帮扶活动,就更加丰富多彩了。青年志愿者、医疗志愿者、手拉手红领巾等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其中,为残疾人提供康复护理指导、政策法规咨询、游园趣味活动、分发残疾人优惠政策的宣传册页,开展家庭事务帮扶。厦门市残疾人艺术馆、仙岳山、五缘湾……在志愿者和社工们的带领下,不少残疾人走出家门,欣赏高颜值城区的美景,在游览中愉悦身心。
在第八届海峡论坛期间,湖里区残联积极参加由市残联与中国残联福建省残联联合举办的“两岸残障人士交流嘉年华”,在世人面前展示、介绍了辖区残疾人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从身到心,越来越多的残疾人士正在帮助下融入社会,在平等交流中“再度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