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卜仁(左)到洪允举家寻找侨批资料。记者洪丽敏 摄
洪允举的父亲洪志双在1927年之前寄回家乡的侨批,信封上写着“由岜眼洪志双记(寄)至浏江厚平社”。
台海网11月5日讯 据海西晨报报道 本报9月26日A5版见报的《一箱侨批述说大半世纪的思念》,讲述了翔安下后滨社区七旬老人洪允举珍藏了近500封侨批。该报道引起了厦门文史专家洪卜仁先生的关注。近日,洪卜仁专程赶赴翔安下后滨社区洪允举的家中了解侨批中的故事。从上百封侨批及部分老照片中,洪卜仁发现了一些新线索,这对核实、丰富厦门华侨历史资料有着重要意义。
侨批里记录了时局变化
闽南话把“信”叫作“批”,“侨批”即旅居海外的华侨华人与家乡亲朋好友的书信往来。翔安下后滨社区七旬老人洪允举的家中珍藏的侨批,大部分都是洪允举的哥哥洪松栢从海外寄回家乡的平安信。侨批字里行间有见字如面的问候,也包含了旅居国的时局变化、近期家人活动事宜等诸多信息。
洪卜仁仔细翻阅侨批里的内容,一封洪松栢于1946年7月5日从越南寄回家乡的信件,引起了他的注意,“这封信里写着‘奈因自战事和平以汐,法越冲突,兄亦受相当损失,是故不能同帮回归’,写的就是当时法越冲突期间,越南华侨在外的生活。”洪卜仁说,侨批里写的家长里短往往最能反映出海外华侨生活的时局变化。
洪允举补充说,当时哥哥洪松栢在越南西贡白手起家,开了三家当铺,受到当时法越冲突的影响,生意确实损失了很多,但哥哥每个月寄回来的钱却没有因此减少,给了他和父亲富足的生活。
另外,洪允举珍藏的一张老照片显示,洪允举的嫂子在美国过世后,家人在她的墓碑上镌刻了“福建同安县和平村”(下后滨社区曾叫和平村)的地名。这个细节让洪卜仁十分感慨:“以前海外华侨虽身居海外,却心系家乡故土,即使百年之后无法落叶归根,还以这样的方式来表明自己的出身,足见深厚的思乡之情,很令人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