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网11月15日讯 据厦门晚报报道 三都路、教子庵路、官塘路……您听过这些地名吗?事实上,这些极具文化内涵的地名均隐藏在海沧的各个地方。这些名字是怎么来的?请跟随我们一起去寻找答案。
随着城市的发展,出现了一些新增地点命名不规范、不少老地名逐渐隐退的问题。近来,海沧区明确各部门职能,逐步将地名命名规范化,同时将抢救和保护地名文化作为工作重点。以保存、恢复、规范老地名的方式活化文化,唤醒人们的乡愁记忆。
《海沧周报》记者 林艺萍
通讯员 刘玉琴 刘丽萍
三都路
恢复海沧古地名
沧江古镇驻地以西,宽阔的三都路北起角嵩路,向南一直延伸至沧江路,直通远海码头。2011年,因发展需要,三都路应运而生,因地处古三都境内,又属交通要道,故名三都路。如今,从远海码头进出口的货物,多数要途经此路。
海沧因何得名三都?海沧历史上隶属漳州府龙溪县,北宋时期为永宁乡新恩里第三都。南宋改设都保甲制,海沧为一都,二都,三都。明代经历战乱后,民丁减少,加上漳州百姓移民潮州的缘故,海沧一都,二都,三都合并为一二三都,简称三都,海沧由此得名三都,在海内外具有广泛影响力,并口传至解放前。
教子庵路
追忆华夏民族悠久历史与文明
在东孚街道寨后村,有一条路叫教子庵路,它北起诗山北路,南至诗山中路,长200余米。据称,因该路临近寨后村教子庵而得此名。
教子庵又称迎仙宫,当地人称为大庵。史料记载,唐太宗李世民大力宣扬儒家思想,化解道家和僧家两大派矛盾,执行三教(道教、佛教、儒教)归一统战略,主张读书做官,读书兴国。一时间全国各地掀起大兴土木建设宫、庙、庵、寺等热潮,又根据官员职位大小,由国家拨款赐其建设祖祠和寺庙。公元670年,开闽王李伯遥得到一笔专款建设了迎仙宫,敬奉华夏先祖舜帝和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