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配套 保障入驻项目“留得下”
只有集人气,才能育商气、引财气。如何把火炬产业区约8万人的“吃喝玩乐”留下来,翔安一直在思索和尝试。
一方面,产业工人大量集聚,而另一方面,周边配套服务设施却相对缺乏——抓住了矛盾的症结,翔安区协同火炬产业区管委会成立了火炬(翔安)产业区综合服务配套工作领导小组,通过调查摸底,提出配套提升方案,拟利用城场、同美、山亭等农村发展用地和垵边、面前山、上庄等边角用地,筹建园区生活配套。
最近,不少人惊喜地发现,连接产业区与汇景商业中心、新店新兴街、马巷新华都的公交线路突然密集了——翔安区利用的,就是这种便捷的公交小循环系统,来保障园区与镇区的人员流动,方便企业员工前往购物、娱乐。与此同时,这里不断完善产业区与周边村庄之间的互联互通,并实施道路绿化、美化、亮化等配套建设。
事实上,同样值得留意的是,火炬产业区在翔安的迈步,离不开翔安工业园区这个一起前行的“小伙伴”。“产业分工、优势互补”,是翔安为两个园区确立的原则。行内人其实早已察觉,目前翔安工业园区引进的好利来、泰琛金属、合联胜利光电、富承电子、泰科电子、普洛斯物流等企业,基本上都与火炬产业区形成上下游配套,“1+1>2”的协同效应彰显。翔安工业园区的招商引资,正是利用这种互相“搀扶”的方式,实现两者的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