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摸索创新]
自己在家开陶艺作坊
师傅虽非大师级别,但杨水定跟着认真学习了两年。打泥条、拍身筒、镶壶把,他掌握了这些制作技艺后,所做的壶也基本可以成型,但对于泥性的深层了解、烧制温度的把握以及刻字雕花等,仍然需要一番刻苦钻研。从宜兴学艺回来后,杨水定进入一家台企打工,继续积累工艺制作的经验。
2006年,他开始动手烧制自己的第一把壶。这是一把木头雕的壶,开始两三窑都烧坏了,杨水定不断摸索后才成功,现在这把壶他还一直珍藏着没有卖。第一把壶制作成功后,杨水定开始慢慢尝试各种传统造型壶的塑造。朱泥的泥料从潮州采购,紫砂泥则来自宜兴,杨水定在自家开起了陶艺作坊———定制陶坊。开始的那两年,只有他一个“光杆司令”,请不起工人,每道工序都自己亲手做。2009年,他才开始请工人,现在固定的工人有14个,作坊的生意也越来越好,记者和他攀谈中还不时有顾客打电话过来预订。
[不忘初心]
泥料制壶可以这么美
杨水定请的工人大部分是本地闲居的妇女。杨水定说,制壶这工作很考验耐心,一般都得学半年才能上手,加上耗时长回报慢,很难留住人。“虽然比起专业院校的学生,她们的领悟力和艺术感会弱一点,但我可以慢慢教,只要这门手艺不丢失。”
现在,杨水定制作的壶现已销往北京、上海等地,具有收藏和实用价值。每个月可卖三四百把,一个月可产500多把。杨水定就喜欢这种惬意的生活,闲来无事小酌一壶,在这水与火的艺术中慢慢品味。
杨水定坦言,自己在艺术上并没有多大追求,只是觉得“原来几个泥料做些艺术改造,可以这么美!”这正是这位制壶人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