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敏
他们两个都是我的学生,我们的师生情谊是不言而喻的。可喜地看到两位仍然坚持文字,在工作之余勤奋写作,并收获了成绩。
说起来我们要感谢生活,是生活让我们成长。两位在生活、工作中历练。所写的不仅是记录时代的东西,更是展示我们心灵的东西。
散文是记录生活、表达心灵的一个好的选择。但它“易学难工”。太矫情、有华丽辞藻的散文不一定是好的散文。
对于你们的作品,我主要谈几点:
一是感人。你们的作品里面很多是关于亲情、父母的,虽然文章写的还不是很老道成熟,但是写的很感人,是在成长的、健康的、向上的好散文。
二是翔安变化得很多,发展的很快。但是不只是翔安,整个中国都发展太快了。而作家告诉我们,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留恋,包含人性的光辉等等。这些东西消失太快,对下一代是会带来负面影响的,对人性是有伤害的。
作家是在拯救人的心灵,他们通过对社会基层、人性细微处的感悟来表达情感。你们的作品中,文字很干净、朴素、流畅,正在文学的道路上行走着,所以希望你们能坚持下去。
关于记述和对情感改造的关系。新闻结束的地方,是文学开始的地方。新闻的生命力在于真实,而新闻的真实恰恰给文学提供了素材。像瑞声的职业就可以讨到很多便宜,可以从新闻中挖掘很多案例。而干净、清新是你们文学作品的优势。如林瑞声的《祠堂的灯光》、《老房子•新房子》、《海上听涛》、《小嶝一夜》、《心灵的旅行》、《新城的夜景》、《水煮虾姑》、《最爱胡老三》、《地瓜粉粿》……叶志勇的《冬日吕塘寻古意》、《关于“山顶洞人”的片言碎语》、《佛心寺探幽》、《雾里访谈溪》、《如水的日子》、《翔安,让人想飞》……他们写旅游、写工作、写父母,写翔安的朴素风俗、翔安人常见的东西,很生活化、本土化,很靠近人、很普通,但情感真挚,便显得不普通,不寻常。
同时,你们的眼界并不狭窄,你们并不局限于写翔安。你们都是出去过的翔安人,走出翔安看翔安,或者说走出翔安到别处,也是翔安作者的特征。如瑞声笔下的《春访德化》、《到澎湖玩水》,叶志勇笔下的马来西亚……
我特别喜欢你们笔下的风俗、人文景观还有老百姓非常地道的生活。很多人很早的时候就远离了故乡。我很羡慕你们有故乡、能够在故乡上成长。
我对你们充满了祝福。翔安有很多东西可以塑造,有着非常好的文学土壤,是大作家鲁藜的故乡。希望你们带动更多人做下去、坚持下去。我拭目以待。
张胜峰
不管是品读了两位的作品,还是刚刚聆听了大家的精彩点评,都让我受益匪浅。两位的作品我就不作点评了。我想从举办品读会和图书馆工作谈谈我的一些看法。
一方面,我想借这次机会感谢本土作家对图书馆工作的大力支持。他们捐赠图书,增加和丰富我们图书馆的馆藏;举办讲座,推动了翔安全民阅读工作;开展品读会,提升读者的阅读鉴赏力。
另一方面,我们图书馆也积极创设平台和条件,助力本土作家创作。一是征集本土作家作品。今年我们制定并由区政府办印发了《翔安区地方文献征集管理办法》,从征集、保存、管理使用等方面,建立了一整套比较完善的制度。在各位作家和各单位的支持下,我们很快征集到了大量的地方文献。我们设置了专柜,现正着手编目上架。这样,本土作家的作品能更好的让读者借阅。二是推介本土作家作品。我们通过举办本土作家作品签赠;微信(微官网)、展板推介本土作家作品;与市内外图书馆共同建立地方文献交换平台和机制,将本土作家出版的图书交换交流到其他馆供读者借阅。从而,提升作家知名度,尽可能使作家作品让更多人阅读、分享,发挥更大作用。
我们想通过多举办类似今天这种品读会等交流活动,来凝聚和壮大我区本土作家队伍,鼓励更多作家多创作,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也想通过邀请一些专家莅临指导,提升我区作家的创作水平。
现在,有一个期盼已久的喜讯,就是翔安区作家协会已经开始筹建了。我相信,有了这个新“家”,翔安本土作家的创作热情会更加高涨;有了这个交流平台,水平会得到更好地提升。我们图书馆的全民阅读推广工作也会得到极大地促进和发展。
最后,我们衷心地希望翔安作家能以本次活动为契机,继续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学活动,使“翔安本土作家作品”形成自己的特色,成为品牌,推动翔安文化发展。我们图书馆愿意继续搭设平台,搞好服务。
品读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