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加金正在查看种苗的生长情况。 通讯员 刘小东
台海网(微博)6月11日讯 据海西晨报报道(记者 袁晓敏 见习记者 陈晓青 通讯员 林瑞声 蔡江沈)肥料搅拌、打播种孔、人工播种、嫁接种苗……一群“农民”正在忙碌着,但他们手中并没有锄头,而是坐着有条不紊地往一个个打好的孔里播种,他们大都是本地的村民,在翔安农民蔡加金精心打造的工厂化育苗基地里工作。
记者近日走进位于翔安新圩凤路村的金莉园蔬菜专业合作社,看着棚内一棵棵种苗在育苗盘中根深饱满,放眼望去,整个育苗棚内是一片蓬勃生长的景象。
首次坐飞机只为学种苗
蔡加金是个土生土长的翔安人,没读过什么书,但在田间地头“摸爬滚打”了很多年。蔡加金不想做那种手拿锄头、在盼雨和怕雨中纠结的传统农民,于是他开始寻求突破。在辗转得知政府对大棚蔬菜种植有扶持政策后,蔡加金一下子就心动了。
“种苗是蔬菜生产环节中最重要的一环,围绕蔬菜产业的其他所有投入都是围绕这棵苗展开,农户所有收成也都寄托在这棵苗上,品种、种苗是菜农最关心的问题。”多年的务农经验让蔡加金从种苗培育中发现商机。
发现了商机还不够,怎么落到实地做起来?2009年合作社成立之初,为学习更先进的种苗经验,蔡加金先后到广东、广西、山东、重庆等地考察,学习温室养苗、嫁接种苗等育苗知识,“近的地方就自己开车去,远一点的地方只能坐飞机。”那一年,也是蔡加金第一次坐上飞机,因为他要到山东看看当地的嫁接种苗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