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绩:特色奖项花落翔安
2013年,内厝中心小学儿童木偶剧《小圣斗巨蟒》在第十届全国群众文化艺术节群星奖决赛中获得全国戏剧类群星奖,这是全国群众艺术最高奖,也是厦门市首次获得该奖。古宅小学的竖笛《草蜢弄鸡公》参加2012年第十二届全国校园春晚荣获金奖。2014年,马巷中心小学闽南童谣舞蹈《归巢》获得第九届“校园时代”全国青少年才艺电视展演金奖。2014年8月,古宅小学答嘴鼓《不知半项》荣获第六届全国少儿曲艺大赛银奖……全国乃至世界少年儿童演艺舞台上不断出现“翔安”的名字,一个又一个特色教育奖项花落翔安。因为该区各中小学以特色创建为突破口,构建了符合本校实际的学校特色发展体系。在全面开展“十个一”(一流好品德、一身好习惯、一股好精神、一种好能力、一副好口才、一门好才艺、一身好体魄、一手好书法、一方好人气、一个好成绩)建设的基础上,特别突出棒垒球、象棋、围棋、武术、射击、田径、排球、闽南童谣、布袋戏、木偶戏、南音、民乐等特色,制定特色学校整体规划和实施方案。
翔安区教育部门表示,只有将项目特色渗透到学校的各项工作中,充分发挥 “特色”的辐射带动作用,学校的办学个性鲜明、品牌效应凸显、特色建设成果丰富,才能形成与众不同的办学风格,真正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品牌:各类基地富有特色
昨天下午,大嶝中学中国棒球协会青少年后备人才培养基地里,孩子们时而挥棒,时而飞奔,运动的快乐写在他们满是汗水的脸上。
不仅在这里,翔安区的不少中小学校,都与“基地”紧密联系在一起——新店中学的“田径训练基地”、巷西中学的“射击训练基地”、大嶝中学的“棒垒球基地”、巷东中学的“布袋戏学社”、马巷中心小学的“象棋培训基地”、“闽南童谣基地”、吕塘戏校的“闽南戏曲表演基地”、新圩中心小学的“三叶草书画社”…… 它们的背后,正是翔安着力推进的“特色项目、特色学校”建设,以及各中小学因地制宜开展的“一校一特色、一校一品牌”的培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