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们的困惑在论坛上得到解答。
台海网(微博)3月30日讯 据厦门日报报道,实行“单独二孩”以来,不少符合条件的家庭开始考虑或者已经生育了第二个子女,一些家庭问题也随之产生:“大宝”不接受“二宝”怎么办?家长该如何平衡好对两个孩子的付出?
为了帮助“二孩”及“准二孩”家庭更好地迎接家庭新成员,昨天,集美区专门举办了一场主题为“二宝来了怎么办”的心理论坛,邀请专家,为家长们答疑解惑,吸引了50多个家庭、数百人的参与。
此次论坛由集美区委宣传部、区委文明办、区教育局、团区委、集美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局、集美区计生协会、集美区心理学会、集美大学心理咨询中心等单位主办。论坛现场,一份由集美大学心理健康协会出具的相关问卷调查结果也首次公布。
问卷调查:
中学生比小学生更不希望有“二宝”
去年10月,集美大学心理健康协会启动了与“单独二孩”有关的社会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1071份,填写人包括小学生294人、中学生199人、大学生187人,和家长391人。
根据调查结果,在“大宝”反对的情况下,超过一半的父母仍会坚持养育“二宝”,39%的家长会考虑孩子的感受,暂时不要“二宝”,只有5%会完全不在乎孩子的感受。
另一方面,在孩子对“二宝”的态度上,中学生和小学生有差异:大部分中学生不想要弟弟妹妹,而超一半的小学生希望有“二宝”。在不希望有“二宝”的情况下,如果爸妈坚持要生,小学生比中学生更愿意照顾弟弟妹妹。
集美区心理学会会长、集美大学心理咨询中心负责人林赞歌说:“大部分孩子,都担心‘二宝’来了之后,爸妈不会像原来那么爱他们。有4%的小学生和16%的中学生认为父母会将他们送到外地由别人照顾。有趣的是,13%的父母也确实是这么打算的。”
专家建议:
提前告知,让“大宝”适应新身份
究竟要不要“二宝”,有“二宝”的家长应该如何处理家庭关系?昨天的心理论坛上,心理专家纷纷“支招”。
集美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站的专职心理老师周倩建议。“许多家长认为生‘二宝’是大人的事,与孩子无关,实际是不对的。”她建议,家长应该预先告知孩子,提前给孩子做功课,例如模拟在特定情境下孩子要怎么选择,让“大宝”尽快适应自己的新身份。
厦门市心理学会会长、仙岳医院院长王文强提出,兄弟姐妹之间的争吵,实际上是一种嫡亲竞争。他也现场“支招”,认为父母处理此类问题,关键在于要“一碗水端平”。他还建议父母不应过多干涉孩子间的问题,在不伤害身体的前提下,应该让孩子自己处理,他们会自己找到双方相互尊重的界限,分享的界限。
【链接】
集美打造“心理绿洲”
为各类人群提供服务
一直以来,集美区就十分重视心理健康宣传和教育工作,先后成立集美区健康教育辅导中心、集美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站、集美区心理健康援助中心,举办针对不同人群的专业心理讲座,培养一批基层专职心理辅导员和志愿者,打造“心灵绿洲”。
此次心理论坛的举办,丰富了集美区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教育的形式。集美区委宣传部负责人表示,经过多年的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普及,集美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逐渐建立以问题为导向,为各类人群提供更为专业的服务。他说,随着“单独二孩”政策的实施,许多家长十分希望能够得到专业的帮助和指导。“从老百姓的需求出发,集美区专门举办此次论坛,我们将尽力将这一主题的相关讲座、论坛等活动开到街道、社区、学校去,让更多家长和孩子受到实际的帮助,解决他们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