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居
遍布
御宅讲述宋帝故事
乌山古厝连片绝美
行走新圩,一路上,不仅有一株株千百岁的古樟、老榕、相思树,在村口厝间郁郁葱葱。树荫之下,更有一处处的老宅凝固着诉不尽的历史。其中,环抱于青山绿野中的御宅村,就有着神秘的皇家色彩。
据《同安县志》记载,南宋幼帝赵昰逃难途中曾在村里驻扎。据说,当时君臣人困马乏、弹尽粮绝。在这里,幼帝吃到了产于池塘,却可口而无臭泥的“白肠白肚”鱼,兵将们也挖出清泉,做饭洗马。 于是有了“御宅”之名和“神塘”、“御井”之誉。而至今,御井之水依然清澈见底,池塘里的鱼也依旧内脏洁白、不带土腥,成一带奇观。
洗去传奇,不远的乌山村里,连片的“九十九门”形成壮观的古厝群,更显闽南人家生活气息。古厝厅院相通,屋屋相连,户户相对。穿行在厝间小路,仿佛时光倒流。当夕阳渐显,明艳茂盛的三角梅与沉淀历史的石墙相佐之后,古早气息醉人而生。
唯美的御宅、乌山只是新圩闽南民居风华的一隅,古色古香的大夫第、举人宅,各族大厝、古院,或崇红砖燕脊,或喜南洋风情,都在新圩土地上的金炳、古宅、诗坂、上宅等地一同矗立,定位了从唐宋到民国的时代坐标,不仅沉淀下新圩的历史,更是今人寻访文化的可贵资源。
文化浓郁
十八湾浸润赶考辛劳
大帽山麓燃革命火种
新圩闽南之韵,不仅能以民居老厝记录,更有许多见证时代的标签。
古宅村的后壁山,块石、卵石铺成的阶梯一路进山。这条蜿蜒在掩映绿树中的山路,就是数百年行走过无数赶考学子的“古宅十八弯”。据史料,该路于宋景定元年(1260年)由人合力捐修而成,长800多丈,直达山巅云中,因途中共有18个弯,得名“十八弯”。
曾经,十八弯是北同安通往泉州的必经之路,是盛极一时的交通要塞。这里既见证了商旅往来的过往,也浸润了宋元明清匆匆学子们的汗水。现在,行商求学已寻他径,但这条充满历史记忆和清新草木的小路,依然是人们乘凉游览的难得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