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1】
引导公安机关端掉“地下出警队”
2010年至2014年初,辖区有一犯罪嫌疑人通过发放工资、提供毒品吸食、划分地盘让组织成员获取经济利益等方式拉拢、控制组织成员,在当地垄断赌场,强买强卖,充当“地下出警队”为人摆平事端,为非作歹、欺压群众,严重破坏当地经济社会秩序,在群众中造成恶劣影响。
2014年5月,公安机关以涉嫌寻衅滋事、敲诈勒索等罪名,将该犯罪团伙移送翔安区检察院审查批捕。检察干警经过严密审查,敏锐意识到,该犯罪团伙具有高于一般犯罪团伙的组织性,有明确的组织者和骨干成员,建立起了组织严密、层次分明的组织,可能涉嫌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据此,翔安区检察院在对17名犯罪嫌疑人批准逮捕后,同步启动侦查监督程序,引导公安机关以涉嫌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为捕后侦查思路,对该犯罪团伙以涉嫌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罪立案侦查。该案是2014年厦门市唯一的一起黑社会性质组织案件。
2014年9月,公安机关将该案移送翔安区检察院审查起诉。翔安检察院的办案能手们夜以继日,加班加点,及时审结全案62册卷宗,认定犯罪事实31起,最终,以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聚众斗殴等10个罪名对该犯罪团伙18名被告人提起公诉,有力地打击了黑恶势力的嚣张气焰。
【案例2】
一条线索挖出90万元受贿案
这同样是一支对贪污腐败犯罪深恶痛绝、露头就打的精英队伍。从2003年建院以来,他们深入查办了工程建设、征地拆迁、医疗卫生采购、教育采购以及行政审批、行政执法、司法过程中的贪污贿赂、渎职侵权案件,共计84件109人,其中处级以上干部13人。
去年初,一条辖区电力工作人员违反从业禁止性规定私自从事电力工程的线索摆在了该院反贪局干警的面前。
在外人看来,这条线索其实作用不大,但在翔安检察院的检察官眼里,这其中隐藏着巨大的价值。经过深挖细查,他们从一名电力工程包工头身上打开突破口,最终查获了国家电网厦门供电有限公司同翔客户服务中心、配电中心关键岗位人员利用管理审批高压用电工程等职务便利收受贿赂案件4件5人,涉案金额90余万元。
促和解保民生 服务群众的“好人”多
群众眼里无小事。翔安检察院的检察官们深谙这句话的重要意义。他们充分发挥打击、预防、监督、教育、保护各项检察职能,延伸检察触角服务基层,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和优质的法律服务,回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
【案例1】
打感情牌解决邻里纠纷
在新店镇后村社区、马巷镇曾林社区,挂有两块“社区检察官室”的牌子。在这里办公的,是翔安区检察院的干警郭有道、陈城辉,他们把办公室搬到家中,开设“法律夜门诊”,利用业余时间为社区群众提供检察服务。2014年,这两个社区检察官室共计接受群众法律咨询379人次,促成和解21件,息访息诉17件,有力促进了邻里和谐、社区稳定。
2014年9月底,后村社区居民郭某某向后村社区检察官室反映,其妻子因琐事纠纷被邻居殴打,验伤20多天后,承办民警一直没有告知鉴定结论,他很焦急。社区检察官一面安抚情绪激动的郭某某,一面根据工作职责,引导郭某某到检察院办理控告手续。在翔安区检察院的督促下,两天后,郭某某终于拿到了伤情鉴定结论。对这起故意伤害案,翔安公安分局进行立案侦查,犯罪嫌疑人被刑事拘留。鉴于此案系邻里纠纷引发,双方当事人原本感情不错,社区检察官决定引导双方协商,力争促成和解。经过检察官一次次阐明利弊、打感情牌,一个星期后,双方签订赔偿协议,达成和解。
【案例2】
一份建议书促成全市整治“毒豆芽”
翔安区检察院的检察官们不仅善于解决邻里之间的“小事”,还善于延伸办案服务,帮助解决民生“大事”。
2014年1月,侦监科检察官张晓红办理了一起生产、销售有毒有害“毒豆芽”案件。案件办完后,有些问题一直萦绕在张晓红的心头——何某在市场上公开大量销售毒豆芽,直至案发已长达两年多,其间为何未受到相关部门的查处?市场上还有没有类似的豆芽正在生产销售?她马上对此进行调研。两天后,一份问题分析透彻、建议切实可行的《检察建议书》发往翔安区食安办。区食安办接到建议后第二天,立即召开专项整治工作会议。随后,主管部门在全区开展地毯式检查。同时,区主管部门根据该院检察建议向市食安办等部门上报专项整治报告和建议,引起高度重视,促成全市“毒豆芽”专项整治活动的开展。市食安办还积极推动“厦门市芽苗菜工厂化生产基地”项目获批投产,保障了群众“舌尖上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