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共享共同缔造成果,图为下红壁自然村。(张天骄 摄)
厦门网—厦门日报记者 王元晖 翔安记者站 林瑞声 黄培真
冬日的暖风,在绿荫掩映的湖面上扬起鱼鳞般的涟漪,路旁农家小屋的红砖绿瓦在水波中时隐时现。如今,很多游客来到翔安区大嶝街道下红壁自然村,都会在村里新建成的风景湖边拍照留念。
他们中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镜头里这片美丽的湖泊,不久前还是一个面积仅有1亩多的养虾池。村民谢德清和谢园枣自行出资20余万元,将其扩挖至10余亩,并依据村庄的公园建设规划,与村民合力在家门口打造出这一休憩娱乐的新场所。
这就是发生在作为翔安区“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点之一的下红壁的一个动人故事。“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市委、市政府“美丽厦门共同缔造”行动开展以来,这里通过“四化四美”(即道路硬化、环境净化、房屋美化、村庄绿化,实现科学布局美、村容村貌美、村民生活美、社会和谐美),不断擦亮村庄陈旧的容颜,提升村民们的幸福指数。
【共同缔造】
村庄旧貌换新颜
曾经的下红壁,名不见经传。这个位于大嶝岛西南部、浔窟社区下辖的自然村,只有130余户、450多人。
如果说,如今下红壁村容村貌的蜕变令人赞叹,那么令人赞叹的还有村口展板上展示的一连串数字——去年以来,社区共召开座谈会36场,发放问卷128份,收集汇总意见建议45 条,拆除鸡鸭棚、乱搭盖55间1178平方米,修筑花坛77个、花箱19个。
所有这些,都体现着驱动下红壁华美变身的精髓——共同缔造。红壁西路,原本只是一条不到1米宽的黄土裸露的村道,居民出行特别是车辆进出十分不便。“美丽乡村”建设开展以来,村民主动提出对其进行拓宽硬化,同时投工投劳,使狭窄的乡间小路一下子拓展到6米。
作为村里的老党员和退休老干部,谢清埔带头让出自家100多平方米的停车位用于建设纳凉点的事迹,也一度被传为佳话。谢清埔不仅积极动员左邻右舍共同参与,还主动配合社区干部做群众思想工作,特别是当有居民担心村口的景观石对着自家门口影响风水的时候,他主动多次上门,拉家常做工作,难题迎刃而解。
布满鸡鸭舍和违章搭盖的红壁南路,也在村民们的共同缔造中换上了新装。群众自发组织的“清三堆、治三乱、美三口”活动,悄然拉开序幕。现在道路两侧,鸡舍变成了菜园,艳丽的花朵在崭新的花圃内迎风招展,家园共建的意识已经深深地扎根在当地老百姓的心里。
【携手共建】
村民迈向美丽新生活
村道整洁宽敞、房前屋后绿树成荫、休闲公园里设施齐全……村民在修建好的村道上悠闲地散着步,惬意地享受着生活的美好。走进大嶝街道嶝崎社区,处处显现出美丽乡村的新风景。
去年以来,随着美丽厦门共同缔造的深入开展,在作为翔安区首批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村的大嶝街道嶝崎社区,村民积极捐资让地、投工投劳参与社区公共事务,使得这个昔日渔村的面貌实现“华丽转变”。
“环境更美了,村民更富了,村民共同参与的热情更高涨了。”社区党支部书记蔡忠利说:“今年,我们还将继续发动村民,做好文化广场的景观提升改造、内湖的水环境整治和排洪系统的改造整治,让社区更整洁更美丽。”
嶝崎社区的改变,只是大嶝深入开展美丽厦门共同缔造工作的一个缩影。在大嶝街道,这种以居民需求为导向,以居民参与为动力,以居民满意度为目标,在参与社区建设中实现自身发展的自治模式,已在更多社区推广。
记者了解到,今年大嶝街道将进一步扩大共同缔造的对象范围,因地制宜推动浔窟、东埕、山头3个“美丽乡村”典型试点的建设,发动群众共同参与,将典型试点做好、做精,形成可学、可借鉴、可推广的经验,以点带面推进辖区“美丽乡村”建设,确保街道三分之二以上村居达到“典范村(居)”的标准。
虽然时值寒冬,但大嶝的美丽乡村,却无时无刻不在共同缔造的和风中绽放。从这里,人们不难揣摩出翔安区的一条重要思路——从点到线,由线到片,不仅要让全区的“美丽乡村”遍地开花,同时更要把“共同缔造”的花朵,植入每一个普通村民的心间。
【声音】
“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我们将尊重民情、尊重民意,尊重好居民主体,引导好民意,为顺利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奠定良好的群众基础。我们还将通过‘以奖代补’等方式支持村庄净化、绿化、美化和道路硬化,引导居民们主动参与到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来。”——大嶝街道党工委书记王婴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