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们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张天骄 摄
厦门网—海西晨报记者 袁晓敏
通讯员 林瑞声 蔡江沈
徜徉在澳头古厝古巷间,极富历史底蕴的文化气息让人感受颇深。在过往,澳头只是个不起眼的小渔村。而不久的将来,呈现在市民眼前的澳头,将是一个干净、整洁、美丽而有文化的秀美村庄。而在大嶝街道浔窟社区下红壁自然村,曾经的养虾池一转眼变成了碧波粼粼的景观湖,栏杆、亭台、石桌椅,俨然一个漂亮公园。昨日,翔安区、镇(街)领导和各村(社区)主干300余人分7组对翔安区美丽厦门共同缔造6个典范村(社区)进行观摩学习,并召开总结表彰会。随着“富美乡(山)村”、以奖代补、转产就业等一系列惠民措施稳步推进,越来越多的乡村将“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富美乡村”初见成效
像澳头社区、下红壁自然村一样,在翔安广袤土地上的各个农村社区,如今已经焕然一新。上午以脚步切身感受,下午用思维总结经验。翔安召开的“美丽厦门共同缔造总结表彰会”,对全区基础分类评定的新圩镇马塘村、云头村、新店镇澳头社区、大嶝街道双沪社区等30个美丽厦门共同缔造典范村(社区)、新店镇欧厝社区等69个美丽厦门共同缔造良好村(社区)以及14个美丽厦门共同缔造基础村(社区)予以通报。可以说,翔安推进共同缔造的各项工作已经深入覆盖到了乡村的每一个角落。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既要有景观上的美,又要有文化上的富,这是建设“富美乡(山)村”过程中为人津津乐道的一句话,也充分表现出翔安对于乡村建设的一个美好愿景。会上,记者了解到,云头、双沪等15个村(居)为“富美乡(山)村”试点之后,双沪、马塘、云头、莲塘等村(居)已初见成效,澳头、吕塘、山亭、大帽山农场等项目有序推进,村(居)设施和环境得到极大的提升和改善。
以奖代补激发热情
从房前屋后小事做起,从群众切身感受的变化抓起,今天的翔安,每一天都有新变化。除了乡村面貌的改变之外,更值得一提的是群众建设家乡的热情空前高涨。有关人士表示,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翔安启动了以奖代补这个强力引擎。
据介绍,今年,翔安谋划生成110个项目。其中,转产就业、乡村建设等大批项目引起了群众的极大关注,也催生了他们对家乡的一种美好憧憬。
以村(居)基础设施建设、环境建设、公共服务建设三方面12类项目为重点,在确定第一批195个以奖代补项目后,计划投资6960万元,其中奖补资金4500万元,100多个项目已经竣工或完成。自共同缔造行动开展以来,翔安群众参与热情高涨,主动投劳投工、踊跃认捐认养氛围浓厚。
转产就业解群众忧
注重因地制宜,努力解决好农渔民转产就业和生活保障问题,一直以来都是翔安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
据了解,翔安区设立4亿元的民生基金,深化完善民生新“15条”,实现农渔民生活保障各阶段全覆盖,解决群众“洗脚上岸”的后顾之忧。自开展转产就业试点以来,转产就业13946人,新参保基本养老保险11156人。此外,以大嶝街道为试点,促进全区特别是33个沿海社区转产就业。一时间,转产就业成为翔安民众热议的一个名词,手挽手、心连心,一人带动一群、一群带动一片,创业就业在翔安遍地开花、风起云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