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台海网 >> 新闻中心 >> 厦门 >> 各区报道  >> 正文

坐拥好环境 充实“钱袋子”

www.taihainet.com 来源: 台海网 张燕娟 用手持设备访问
二维码

  大嶝农渔民转产就业基地。(朱毅力 摄)

  亮丽数字

  2.2万元

  2014年翔安区预计全年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000元,增长10.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980元,增长9.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500元,增长11%,增速都位居全市前列。

  37%

  实现建成城区绿化率达34.5%,绿化覆盖率达37%,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1.5平方米以上。

  暗红色的路面延伸进纷繁茂密的花草树木中,五颜六色的花朵衬托着雨后翠绿的枝叶,鸟儿在枝头啼唱,闲暇的人们迈着轻盈的脚步走来。现在的翔安大道,已经变身福建省首个公路带状公园。

  今天在翔安,无论走到哪里,人们都不难发现“生态”这一闪光印迹。舞动着“生态兴区、绿色发展”的大旗,翔安走的,是一条经济快速发展、环境持续改善,人与自然和谐进步的绿色发展之路。

  “翔安山清水秀、天蓝海碧,生态环境良好,这是发展的优势所在。”翔安区委书记陈永裕介绍说,以美丽厦门共同缔造为载体,以“收入倍增行动”、“生态优美行动”为抓手,翔安区正结合实际,着力创机制、建试点、惠民生,不断提高群众收入和生活水平,奋力实现“百姓富”与“生态美”的有机统一。

  据统计,2014年翔安区预计全年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000元,增长10.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980元,增长9.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500元,增长11%,增速都位居全市前列。

  如今,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建设“美丽厦门·典范翔安”、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热潮中,翔安在呵护好美丽生态环境的同时,集社会各界之力引弓开弦,坚定地指向了老百姓的“钱袋子”。经济发展的最终回归点,只能是民生——这是翔安决策层的共识,更是翔安区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推动民生保障转型升级的基本理念。

  厦门网—厦门日报记者 王元晖

  翔安记者站 林瑞声 黄培真

    群策群力 竭力打造城乡“好环境”

   虽然时值冬季,但是最近的翔安香山郊野公园却郁郁葱葱。翔安区结合周边山体特征,推动实施生态恢复工程,营造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在园区及环园区周边建设石蹬道、块石山路等多种休闲步道,与此同时,亭台轩榭、香炉广场、南北山门、石雕长廊等,也成为这里的独特景观。

  类似的画面,在翔安区还有很多。翔安区牢固树立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制定生态优美行动计划和三年行动方案,建立美丽翔安建设重点项目库,通过项目带动提升持续创建水平。

  去年以来,翔安区积极响应全市统一部署,迅速推进落实“多规合一”,坚持一张图纸管到底,统筹城乡空间资源配置,优化城市空间功能布局,坚决不予审批生态控制线内与生态保护无关的建设项目,严格守住全市划定的生态红线。与此同时,他们科学划定功能区,引导各镇(街)发挥差异化发展优势,形成“产城一体、重点突出、特色鲜明、分工明确”的城市功能布局。此外,翔安区还大力推进绿道网络建设,加快推进香山生态恢复建设和景观提升改造工程,继续实施大嶝海域生态治理和清淤整治,改造下潭尾湿地公园补种红树林,点线面结合全面提升生态建设水平,维护城乡生态系统平衡,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刚刚完成提升改造的新店镇新兴街,虽然人头攒动,但地上却很难找到随意丢弃的垃圾。翔安区已全面实现村(居)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全覆盖,两年新增投入1200万元建设垃圾转运平台,目前已有100多座建成投入使用。在此过程中,他们组织开展“新翔安·新家园”环境卫生整治活动,对城乡接合部、村庄环境、高速公路、铁路沿线及出口节点和流域河床、沿岸周边环境进行有效整治。

  加快推动城区主干道和各镇(街)连接线绿化建设,加大公园绿地的建设力度;利用街头巷尾、村内闲置空地建设一批街心(边)花园和乡村休闲公园,推动小嶝休闲渔村、莲塘水乡、岩后咖啡、金草养生主题文化园、吕塘森林公园、大帽山三角梅园等一批生态休闲农业示范项目……翻阅翔安区《关于推进“百姓富、生态美”工作的若干意见(试行)》,一系列新举措剑指的是同一个目标——宜居的城乡生态环境。

  据了解,翔安区还建立起“以奖代补”的激励机制,鼓励群众参与乡村建设。目前首批100多个“以奖代补”项目竣工或完成。此外,新圩云头等15个富美乡村通过“以奖代补”模式提升和改善村(居)设施和环境,广大群众踊跃投劳投工、认捐认养。

  紧紧围绕“把农民组织起来”的思路,翔安区还启动推进海茂水产、如意情、金草等12个现代农业示范项目,在发展现代农业的同时,带动农民增收。

  上下齐心 努力撑起百姓“钱袋子”

   建区以来,翔安区共征地11.4万亩,海域退养13.3万亩,涉及90个村(居)、6.8万户、21.3万人,约占全区112个村(居)、27.3万户籍人口的五分之四。这几个沉甸甸的数字,把翔安区的民生保障工作,推向了一个极端重要的位置。

  正因为如此,翔安区从前年9月起,便在全市率先开展被征地农民和海域退养渔民转产就业试点工作,着力创新机制,实施“民生15条”政策,创建“五个六”工作机制,注重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共同缔造,基本实现了农渔民生活保障全覆盖。一项项惠民政策接连出台、一笔笔民生支出相继落地,描绘出百姓生活的美丽图景:

  ——实现“少有所学”。区财政每年投入约3亿元用于教育事业发展,率先在全省实现了教育信息化“班班通”全覆盖,全区共有20多所学校、幼儿园与厦门一中、双十中学、华侨幼儿园等岛内名校开展合作办学,成立了全省首个县区级教育基金会,已募资1.3亿元,发放各类助学资金近2000万元。

  ——实现“青有所创”。去年以来,发放小额贴息贷款5878万元,开展创业培训班53期,结业1825人,累计评选出80名创业达人。同时培育翔安南街、厦大学生街、新兴街等典型创业街,目前共有商家1263户,带动就业1953人。

  ——实现“壮有所立”。截至去年12月,实现农渔民转移就业15325人,巩固率90%,其中前年试点期间转移7298人,去年已经转移农渔民8027人。

  ——实现“老有所养”。被征地农民和海域退养渔民基本养老保险前年以来新增参保10901人,男60岁女55岁以上参保率100%,享受困难家庭老人养老补助10340人,保障性就业补贴已覆盖全区33个退养渔民社区、58个被征地村(居)共21207人。

  “群众利益无小事”,翔安区的执政理念十分明晰——通过加大投入推进社会民生保障事业,就是为了让翔安区的广大农渔民共享翔安经济社会的发展成果,翔安一定会举全区之力,把惠及百姓民生的实事办实、好事办好。

  改革发展的浪潮汹涌澎湃,年轻的翔安正紧抓《美丽厦门战略规划》赋予的难得机遇,勾勒最新最美的时代画卷。一曲曲温馨和谐的民生保障协奏曲,奏响在这片土地的每一个角落。

相关新闻
与潮水“赛跑” 深夜出海收割牡蛎 翔安琼头牡蛎正值收成季

■琼头村渔民正在收割牡蛎。   ▲渔船满载而归。   清洗和分离牡蛎。   渔船从挂满牡蛎的竹竿中间驶过。   台海网1月22日讯 据厦门晚报报道 慷慨的大海从不吝啬为人类提供美味的食物,这不,经过夏、秋两季海水的滋养,厦门本地肥美的牡蛎已经开始收成并被端上餐桌。20日,...

翔安4项专利项目获厦门市专利奖 翔安获奖数最多一次

台海网1月21日讯 据海西晨报报道 日前,记者从翔安区经信局了解到,翔安4家企业申报的4项专利项目获第六届厦门市专利奖,这也是翔安区在厦门市专利奖上获奖数最多的一次。   此次翔安获奖的4个项目,包括一个一等奖、一个二等奖和两个三等奖,具体获奖项目为:厦门致善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申报的“一种用超微磁颗粒分离纯化生物靶物质的方法”获一等奖;麦克奥迪实...

翔安拟新建两条城市次干路 预计于今年11月完成施工

台海网1月19日讯 据厦门日报报道 昨日,记者从市环保局网站获悉,翔安大道与324国道交叉口南侧地块拟新建一项市政配套工程――翔安黎安居住区周边市政配套一期工程。工程建设内容主要包含2条城市次干路、2条城市支路、1处排洪渠以及1座污水泵站等。该项目总投资为7971万元,预计于今年11月完成施工,目前正在进行环评受理公示。   根据公示文件,拟新建的2条城市次...

翔安首批纯电动公交上路 不少市民表示既舒适又环保

翔安投用一批纯电动公交车。   台海网1月17日讯 据海西晨报报道 昨日上午,翔安首批纯电动公交车上路啦!第一次在翔安体验纯电动公交车,不少市民表示既舒适又环保。   首批纯电动公交车将投放哪些路线?翔安公交公司副总经理洪清滨告诉记者,翔安首批纯电动公交车有25辆,车身...

一颗火龙果,活了一个村 ——厦门市翔安区以党建引领特色农业发展

台海网1月16日讯 据福建日报报道 从厦门东部一个不起眼的小乡村,成长为厦门市最大的火龙果种植示范基地,每户农户一年增收上万元。厦门市翔安区大宅社区大宅村的蜕变,背后究竟有什么独特的能量?   大宅村拥有占地1200余亩的火龙果种植示范基地,年产值约3000万元,每年实现利润1000多万元,99%的村民加入了农业合作社,家家户户都有火龙果种植能手。在翔安区,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