翔安区富美乡村大嶝街道山头社区。(张天骄 摄)
今年年初,翔安区确定了大嶝街道嶝崎、双沪社区,新店镇澳头、欧厝、吕塘社区,马巷镇山亭、琼头社区,内厝镇锄山、后田、莲塘村,新圩镇马塘、云头村等12个村(居)作为2014年全区首批实施富美乡村建设的示范点。从点到线,由线到片,市委、市政府“美丽厦门战略规划”的实施,让翔安区广袤的农村地区不断焕发出崭新的容颜。
厦门网—厦门日报记者 王元晖
翔安记者站 林瑞声 蔡江沈
“抬脚水泥路,出门闻花香;日日洁净美,处处鸟语欢;人民安居乐,城市不如咱……”如今,翔安区许多农渔民都在传唱着这一首新民谣。昨天,新圩镇云头村村民陈贤水一早起来,就哼着它,神采奕奕地走向菜地——村里的800亩夏商农产品基地,让村民的腰包一天天地鼓起来。
创新机制 共建富美乡村
在从农村向城市转变的过程中,如何更好地推动发展?翔安区出炉的一份《美丽厦门共同缔造工作方案》成了开启这一难题的“金钥匙”。 他们的回答是,必须以改善村(居)设施、整治房前屋后、创新社会治理为重点,积极创新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美丽厦门共同缔造。
目前,翔安已按照“五共”模式,建立“以奖代补”项目机制,启动第一批195个“以奖代补”项目,超过120个建设类和活动类项目已动工实施。
如今在翔安,随时都能感受到身边的“正能量”。该区通过培育双沪社区转产就业、云头村“富美乡村”建设等“十大行动”11个典型点,集中资源,打造精品,发挥以点带面示范作用。此外,还遴选各领域创业达人,评选80个“身边好人”、“道德模范”、“翔安好厝边”等各类典型。
以吕塘、云头等4个村(居)为试点,翔安还着力推进社会治理体制改革,提升推广“好厝边会所”等11个社会治理创新品牌,启动实施数字化城管等新一批特色项目,完成试点社区网格化信息平台软件建设。
现在,翔安各项审批服务时限已压缩至法定的35%以内,5个镇(街)均设立了标准化便民服务中心,为群众提供29项集中办理服务事项。与此同时,全区95个村(居)成立了标准化便民服务代办点,提供27项便民服务。
“富”与“美”,在翔安实现了最圆满的结合。瞄准“百姓富·生态美”,翔安如今正大力推进吕塘等12个“富美乡村”、大帽山农场等3个“富美山村”试点建设,并按照“以奖代补”模式,对村(居)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进行提升完善。
拓展思路 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
昨天,大帽山农场清澈的蓝天下,成片的农田绿意盎然。在翔安经济转型发展的今天,农业扮演的角色依然至关重要。
“把农民组织起来”,成了翔安的一条清晰思路。他们着力创园区、建基地、树龙头、育合作社,把个体集中起来、把智慧凝聚起来、把利益联接起来,用工业和服务业的办法做农业,努力在实现农业的规模化、科技化、集约化、现代化上下功夫。
此外,在严格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翔安发挥资源优势,有序推进生态都市农业区开发,加快建设省级农民创业园,扶持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和“一村一品”特色经济,大力推动13个现代农业项目建设,积极发展设施农业、种子种苗、花卉培植、农产品精深加工、休闲农庄等都市型现代农业,积极探索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结合的发展方式,努力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
值得关注的是,在创新机制、发动群众的过程中,政府成了一条坚实的纽带——引导农民创新和发展各种经济合作联合体,并创新农村集体预留发展用地开发模式。翔安区深知,只有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都市现代农业,才能激发农村发展活力,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
随着翔安农业机械购置补贴工作覆盖面的不断扩大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深入,广大农民已从原来“面朝黄土背朝天”,转变为操作现代化生产工具进行生产的新农民,翔安的农村也被快速打上了“富美乡村”的印记。在这片新兴的热土上,歌声嘹亮,笑靥如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