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厦门网讯 据海峡导报报道 年过八旬,本该颐养天年,但彭乾坤仍有追求——他想把村里失传多年的南音传承下去。于是,从两年前开始,他回到了家乡,自费5万多元,教村里人唱南音,举办各种交流活动,筹划成立南音社,旺盛的精力令许多年轻人都钦佩不已……
彭乾坤今年82岁,翔安新店镇彭厝村人,10多岁时开始学习南音,会唱很多曲目。“那时,南音是我们村的传统民俗,逢年过节都会唱,过年时更是从初一唱到十五呢。”回忆起儿时,老人既自豪又感慨。
不过,因为战乱,彭乾坤的爱好被迫中止。解放以后,他去了福州工作,退休后去了漳州。近70岁时,他碰到一些有同样爱好的人,彭乾坤“重拾”南音,并凭借深厚的功底、不俗的唱腔,当上了漳州市南音会馆馆长、漳州师院南音学会《耕耘与收获》特刊顾问。
2012年5月,80岁的彭乾坤回家乡省亲,想找几个人一起唱南音,让他大吃一惊的是,竟然找不到,“跟我差不多大的、会唱的,几乎都去世了;个别年纪轻的也只会偶尔哼几句……”看到家乡的传统民俗面临失传的危险,彭乾坤急了。“他对村里的干部说,要回来把彭厝的南音传承下去。”村民彭先生对导报记者说。
彭乾坤回到了家乡,没有房子住,他就住在村委会里,每天从晚上7点半教唱到10点;没有设备,他就自费买,唱片、乐器、喇叭等,全是自己掏钱;没有学生,他就上门去动员,“只要喜欢听或唱南音,我就送他(她)MP3……”一年下来,有十几个学生了,大的40岁,小的6岁,也能唱许多曲目了。其间,为了提高学生的技艺,他还自费请台湾的南音高手林素梅、卓圣翔等人来教学……不到两年,自掏腰包超过5万元。
尽管如此,彭乾坤依然觉得不够,他已向区里打报告,希望成立彭厝南音社,申请到一些资金,举办大的交流活动,“我的嗓子越来越差了,希望学生们尽快成长起来,帮我完成(传承南音的)梦想……”
导报记者 蒋全德/文 通讯员 蔡建东/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