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巷镇山亭村民齐心协力缔造美丽家园。(张天骄 摄)
议案
2009年翔安区二届人大三次会议期间,陈丽水等10名代表联名提出“关于加快完善村庄规划和审批工作的议案”。
推动
翔安区人大常委会大力推动区实施村村通自来水、通有线电视、通行政村路面硬化、通公交车和改厕等“四通一改”工作。
决议
区人大常委会会议专题听取和审议翔安生态区建设规划修编工作报告,并作出《关于批准翔安生态区建设规划修编的决议》。
督办
区三届人大三次会议将代表提出的关于有效推进被征地农民、退养渔民转产就业的议案作为大会议案,持续进行重点督办。
建言
市区两级人大代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出力献策,督查各项建设任务落实,确保高水平、高标准推进富美乡村建设。
翔安区人大代表视察大嶝街道双沪社区。(林惠盛 摄)
整洁优美的双沪社区。(林惠盛 摄)
全国文明村马塘。(张天骄 摄)
马巷镇西亭村公园。(本报记者 王火炎 摄)
●张素萍
富美乡村建设,是美丽厦门战略规划之生态优美三年行动计划的主要任务,是促进农民增收、打造优美环境的重要举措,也是探索农村建设新模式的有益尝试。
在美丽厦门战略规划的引领下,翔安区人大常委会顺应群众期盼,积极主动作为,着力推进富美乡村建设进程,推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推动完善村庄规划
建设富美乡村,规划是关键。翔安区人大常委会把做好村庄规划作为富美乡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加以监督和推动。2009年区二届人大三次会议期间,陈丽水等10名代表联名提出“关于加快完善村庄规划和审批工作的议案”,得到区人大的高度重视,被列为大会议案。
为全面了解全区村庄规划编制现状,区人大常委会成立专题调研组,深入区建设局和各镇(街)、村(居),针对规划经费不足、土地调整困难等问题,调研组提出要立足实际,尊重民意,充分考虑地理位置、交通条件和民间风俗,按照有利生产、方便生活、适度集中、共建共享的原则,搞好村庄规划工作,提高群众认可度的发展目标。
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建区之初,翔安很多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历史欠账较多。翔安区人大常委会对此非常重视,结合旧村改造和新村建设,大力推动区实施村村通自来水、通有线电视、通行政村路面硬化、通公交车和改厕等“四通一改”工作。
饮水安全事关群众的日常生活。早在2004年区一届人大二次会议期间,王美凤等10名代表提出的“关于解决农村饮水困难的议案”,就被作为当年大会的惟一议案。目前,翔安区除大嶝街道外,已基本完成自来水管网改造工程计划任务,自来水平均入户率达90%,村民饮水不再难。
公共交通是农村出行的重要方式。2013年区三届人大二次会议上,有63名代表分别提出8件议案、4件建议,常委会高度重视,将公交优化提升列为年度监督重点,专题听取政府报告,开展专题询问,并督促政府充分考虑工业园区、文教园区和边远村庄群众的出行需求,提高公交线网密度和站点的覆盖率。
同时,区人大常委会还多次组织代表视察农村标准化卫生所建设、镇(村)公共卫生服务一体化建设情况,积极推动村村通有线电视、通行政村路面硬化、改厕等工作落实。
优化农村人居环境
与我市其他区相比,翔安镇、村污染治理设施较为滞后,管理体制先天不足,直接影响农村环境面貌的改善。为此,区人大常委会提出要做好农村污水管网的规划设计,采取分散治理、生态治理的模式,建设农村小型污水处理试点工程,就地消化利用,探索解决城乡生活污水无序排放问题,提高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实施连片整治,通过绿化、修路,加快农村生态环境修复,改善村庄环境面貌。2013年7月,区人大常委会会议专题听取和审议关于翔安生态区建设规划修编工作报告,并作出《关于批准翔安生态区建设规划修编的决议》。
促进农民就业增收
富美乡村建设,要“美”,更要“富”。随着被征地农民和海域退养渔民不断增多,区人大常委会着眼于将富美乡村建设与转产就业、自主创业有机结合起来,推动落实收入倍增行动计划。
今年初,区三届人大三次会议又将代表提出的关于有效推进被征地农民退养、渔民转产就业的议案作为大会议案,持续进行重点督办。常委会会议专门听取政府办理工作方案及办理情况汇报,协调解决办理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督促政府落实促进就业各项政策措施。在区人大的持续督办和区政府的努力下,通过促进建基地引进项目,鼓励旅游、餐饮等多种形式的灵活就业,实现农渔民家门口就业,群众收入持续增长的目标。
代表建言富美乡村建设
市区两级人大代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出力献策,助推富美乡村建设。5月27日,部分区人大代表视察大嶝街道双沪社区和新店镇澳头社区这两个示范点富美乡村建设情况,督查各项建设任务落实情况,确保高水平、高标准推进富美乡村建设。广大人大代表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带头积极投身环境整治、房前屋后绿化、排水排污管改造等富美乡村建设项目,以自身模范行为带动广大群众,齐心协力打造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的美丽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