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网(微博)7月4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黄智敏 通讯员 林瑞声 黄培真/文 张天骄/图)翔安大嶝街道,厦门新机场即将在此动工,5个社区10000多人将告别世世代代从事的水产养殖。他们今后的生活出路在哪里?
导报记者昨日从大嶝街道获悉,去年以来,市委市政府、翔安区委区政府及时决策部署在大嶝开展全市首个转产就业试点,贯彻“美丽厦门共同缔造”的理念,积极探索一条“让群众快乐就业,让参与铸就和谐”转产就业新路子,取得初步成效。自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已有2000多人转产就业。
用服务业“靠海吃海”
大嶝街道党工委书记王婴水介绍,大嶝街道通过深入调研,探索出一条“政府引导、群众愿意、社会合力、因地制宜”的新路子,充分利用和发挥大嶝岛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服务业,为村民提供适宜、多样、充足的就业机会。
在翔安区的大力支持下,大嶝还建设了一个集就业信息发布、技能培训、就业再就业集散中心于一体的转产就业综合体,组织各种技能培训十三期、培训近千人,投入500余万元扶持创业带动就业近100户,初步走上了一条良性健康发展的转产就业之路。
大嶝街道还对持续经营一年以上,并带动2人以上(含2人)就业,给予1万元创业补助;每吸纳1名退养农渔民,参照企业用工,按300元/人标准给予用工奖励。通过宣传发动,在大嶝开发建设的企业,主动提供保安、保洁、绿化、市场管理等公益性岗位,优先照顾招收本地失地失海农渔民。据不完全统计,试点以来,由企业、社会团体、社会组织、热心人士等帮助解决就业达300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