翔安新城日新月异。(张天骄 摄)
厦门网-厦门日报讯 记者 王元晖 翔安记者站 林瑞声 蔡江沈
六月的厦门,晴雨交替,植物的枝叶在这样湿润的空气里又吐露出新的绿意。美丽的凤凰花,在一片片郁郁葱葱里竞相绽放,把延绵13.5公里的翔安大道装扮得分外妖娆。
与自然景观一样,路旁不断拔高的翔安企业总部会馆建筑群,也正向外界展露着动人的身姿。市委、市政府“美丽厦门战略规划”把翔安的发展,又一次推到了历史的新起点。
去年以来,翔安区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抓重大发展机遇,积极融入美丽厦门建设,统筹推进稳增长、促转型、抓改革、惠民生、转作风,各项工作迈上新台阶。
重大项目牵引 翔安加快转型发展
大小嶝之间的那片滩涂上,昨天各种各样的大型机械还在来回奔走。近日,经民航总局专家组评审,厦门新机场场址正式落户这里,项目将力争在2016年底具备开工条件,2020年建成投用。曾经由荒地、滩涂、大海组成的这片区域,届时将变身成为一个现代化、高标准的国际货物、旅客集散中心。
一个个重大项目,就像是一个个强力引擎,拉动翔安区快速腾飞。而也正是在它们的牵引下,翔安不断加快转型发展的步伐。
不仅仅是翔安国际机场的前期填海造地工程,今天,细数翔安辖区如火如荼的项目建设现场,我们还可以看到两岸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示范区、厦门东部市级中心、海西国际商贸物流城、ABB工业园、725所等众多振奋人心的字眼。
如此数目庞大的重大项目,该如何推动?翔安区有他们的一套经验。今年来,该区通过指挥部(管委会)的形式,形成6个强有力的项目“抓手”,科学高效地配置资源和力量。此外,他们又进一步创新征拆机制,组建6个房屋征收工作组,赋予相应权限,集中时间和精力攻坚重点、难点、紧迫的项目,“硬骨头”接连被啃下。
值得一提的是,翔安还实行区级领导“总动员”,每个项目都有区级领导挂钩联系、责任包干,重点项目由专人限时负责。抽调两批220人次机关干部到基层一线,增强一线工作力量。责任在一线落实,调度在一线进行,服务在一线到位,问题在一线解决,项目建设“势如破竹”。
产业升级推动 新城面貌日新月异
一条条快速运转的食用菌自动化生产线,像是一条条强有力的纽带,把位于翔安区的这家民营企业与全世界的白金针菇消费点连接在一起。如意情集团总建筑面积56900平方米、日产量80吨的厂房,成为全国最大的白金针菇生产工厂。
这里,只是一个“小小的角落”。如今 ,产业,已经成为拉动翔安经济跨越发展的主动力。去年来,翔安新拓展工业园区2.8平方公里(不含火炬),天马微、开发晶等项目竣工投产,725所正进行厂房建设,ABB工业园已启动基础设施建设,50万平方米的全省首个城市产业综合体——海峡现代城即将封顶。
翔安的发展,离不开产业和新城的“双轮驱动”。与产业比起来,新城的变化似乎更能时刻闪亮人们的眼眸。今天的翔安南部新城正在一步步地换上“新装”,全省最大的保障性安居工程——洋唐居住区已交付使用,15个新城中央商务区项目全面开工。此外,新圩小城镇蝉联全省综合改革建设试点考核一等奖,大嶝双沪社区启动农村宅基地“四统一”(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分配、统一管理)模式和空心村整治试点。
民生保障加强 提升百姓幸福指数
昨天,在占地将近1万平方米的翔安大嶝转产就业基地内,工人们正在埋头忙活——其原始的身份,几乎清一色是退养渔民。如今,他们已经在“美丽厦门战略规划”的引领下,开启了全新的生活。
现在,问起这两年最能给他们带来幸福感的词汇,很多翔安老百姓都会脱口而出“民生新15条”。 十五条新政策,将原来的对农渔民“补血”转换成“造血”,翔安区用于社保、就业、就医、就学、创业等方面的投入,每年高达4亿多元。
经济发展,最终的回归点,就是民生!翔安区去年用这样一组数字,做出了坚定的回答——一年来,累计发放保障性就业补贴、困难家庭老人养老补助1.47亿元,该区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73886人,被征地人员基本养老保险参保23185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93493人。
另外,多年前的基础教育薄弱区,如今指向的却是“教育强区”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