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新闻
翔安创新社区治理 小渔村变身美丽社区
焦点新闻厦门网 2014-04-29 09:42:00
原本的小渔村成了旅游景点。
老人们在家门口享受天伦之乐。
在居民的参与下,社区环境越变越美。
双沪社区的党员义工队参与美化社区。
厦门网-厦门日报讯 文/本报记者 吴俊鸿
通讯员 柯少峰
图/通讯员 张天骄 朱毅力
今年71岁的许老太,或许做梦想不到,50多年前,眼前曾经炮火纷飞的战场,如今变成了孩童玩耍的村里大广场。广场四周绿树红花,小洋楼如同雨后春笋冒出,原本讨海为生的渔民们,如今不少人当起了海鲜店老板,招呼远道而来的八方来客……
从一个炮火纷飞战场,到一个籍籍无名小渔村,再从小渔村成为迎八方来客的兼具旅游与海鲜之城,翔安区大嶝街道双沪社区以“好厝边 和美双沪”为载体,以群众参与为基础,紧紧围绕“六有”目标,着眼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大力创新社区治理方式,积极探索新途径新机制新方法,自从去年成为“美丽厦门”转产就业试点以来,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近日,本报记者聚焦双沪社区,见证那里的人们通过“共谋、共建、共管、共评与共享”积极创新社区治理,实现华丽转身。
【共谋】
“乡贤理事会”集思广益
共同谋划社区治理
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集思广益,社区建设也是这个道理。
在双沪社区,有一个“乡贤理事会”。这个“理事会”以社区老人协会为主,有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老模范等参加,他们当中不少是“智多星”,积极发挥各自的社会资源及智慧,为社区平安和发展出谋献策、捐资助力。比如,修缮社区纳凉点和许氏祖庙广场,提升社区道路景观等。此外,“理事会”还协助社区居委会改造镇风塔休闲公园,建设社区雨污分流系统。
汇集智慧,听取百姓声音。一段时间来,社区围绕“好厝边 和美双沪”建设问题,结合项目改造设想,广泛征求意见,先后召集召开相关座谈会10场,发放问卷2000份,经整理汇总各类意见建议50多条。
在征求居民群众意见的基础上,确立了社区公园、社区广场、2个纳凉点、“两横三纵”道路、环嶝南路绿化、村部改造等,由社区执行、群众参与、部门协助的“房前屋后”美化提升项目。短短一个月,拆除鸡鸭棚、乱搭盖250处,修筑双沪北路、东路、西路的花坛70余处,社区环境大为改观。
“修路,种绿化树,这些做法与村民的生活息息相关,美化家园,大家一起出谋划策,参与身边建设,才能将家乡建设好。”有村民说。
【共建】
推进社区网格化建设
群众参与迸发活力
双沪社区将社区划分为3个网格6个责任区,安排3名网格员,着力推动“一网站、两系统、三库”的社区治理综合信息平台建设,即,“一网站”,社区家园网站;“两系统”,社区综合信息采集系统、社区服务办理系统;“三库”,即覆盖社区人口、自然情况、地域空间的基础信息资源库,努力实现社区管理网络化、精细化、便民化。
社区管理网格化责任到人,让社区的事有人管、管得好。针对不少居民反映社区乱拉乱接电线像“蜘蛛网”、一些宣传广告牌残破不堪问题,社区网格员及时将问题收集反馈,社区迅速行动,立即组织力量予以清理整治,达到群众呼声有回应和整洁房前屋后环境的双重效果,赢得群众认可,群众看到了变化,态度由“回避观望”转变到“积极参与”,增强了主人翁意识,居民纷纷提建议、谈看法、出主意、想办法。在道路绿化整治中,个别居民怕破坏“风水”,不愿将绿化树种在家门口,通过宣传发动、做好思想工作,看到其他居居群众的家门口种上绿化树,房前屋后大变样很有“生气”,看到变化后主动要求在自家门口进行绿化。
如今,走进社区,房前屋后洗净污垢,披上崭新的外衣;推开家门,目光所及,一片赏心悦目的景象,如此大规模的美化提升行动,让当地老百姓看在眼里,喜在心上。
近日,翔安区召开社区网格化平台建设项目协调会,翔安区政府领导要求结合便民服务站建设,着手软件、信息终端系统的开发试用,加快建设速度,进一步完善软硬件设施建设,创新社区服务项目,打造社区服务品牌,做出特色。
“只要人人团结,伸出双手共同建设我们的社区,相信生活会越来越美好。”社区网格员说。
【共管】
“好厝边会所”
化解矛盾不出社区
在双沪社区,有一个特别的“会所”,它不是传统“会所”意义中的休闲之地,而是一个“编外”调解庭,它叫“好厝边会所”。
说起这个会所名称,充满闽南传统文化特色。因为在闽南地区流行着这样的俗语“千金难买好厝边”、“千年亲堂,万年厝边”。双沪社区在翔安区大嶝法庭的指导下,建立了“好厝边会所”,就是利用民俗与现代法治相结合,探索人民法院指导人民调解工作,完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通过社区自治功能,将大量矛盾纠纷消除在诉前阶段,营造“小纠纷,不出社区,大纠纷,不出法庭”的“无纠纷”氛围。
去年7月,双沪社区居民一名女子反映,她的丈夫帮人打工时死亡,一时得不到赔偿,与受雇方发生纠纷,尸体迟迟未能入土为安。了解情况后,法官以及“好厝边会所”的“民间调解员”,经过多次努力,终于为女子争取了补偿。
据介绍,“好厝边会所”设立至今,成员单位,特邀调解员共调处群众大小矛盾纠纷30起,开展法律宣传3次,提供法律咨询200余人次,发生在双沪社区的民事纠纷诉前调解和解率达到95%,起诉到法庭的民事纠纷,调撤率达到95%。
【共评】
网上晒“阳光村务”
社区建设市民来打分
建设平安、美丽家园的事,需要居民们共谋、共建、共管的参与,同样,社区的项目做成什么了,好不好,居民也可以来评论,打分。
据介绍,双沪社区推行“阳光村务”,进一步规范公开工作运行机制,认真做好村务公开。还有,社区依托网格化信息平台晒“村务”,扩大公开覆盖面,满足社区群众在美丽厦门共同缔造中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
此外,转换评价主体,按照“你服务谁,谁评价你”的思路,结合“星级管理”考评,让党员、群众、乡贤、老人协会、社会组织评价社区工作成效和社区“两委”干部,把社区自评、上级职能部门复评与群众评价结合。此外,在社区管理中,落实“以奖以补”政策,不断提升社区负责、社会组织协同、社区居民群众参与的美丽厦门共同缔造工作水平。
无论评价是好是坏,村民的一个共同目的,就是共建平安、美丽家园,共享“和美双沪”。在居民的努力下,社区人们正在共享美丽厦门共同缔造带来的变化——每到春节,社区会组织民俗表演,腰鼓队锣鼓喧天,一曲曲南音,在华丽蜕变的双沪社区,余音袅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