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产就业基地]
让农渔民家门口就业
在占地将近1万平方米的翔安大嶝转产就业基地内,工人们正在埋头忙活。记者注意到,这些工人大都步入中年。他们有的熟练地操作着缝纫机,有的刺着珠绣。
据基地相关工作人员介绍,作为翔安区乃至厦门市开展失地失海农渔民转产就业工作的首个试点,目前大嶝转产就业基地已经投入使用,基地由政府搭台,已经引进了5家手加工业企业,新增农渔民转产就业者500多人。他说,这些工人以前都是靠下海打鱼为生,通过政府的转产就业帮扶,他们在家门口就成为了一名工人,过上了属于自己的新生活。
记者获悉,目前,新店、马巷等镇街的转产就业基地也正在建设中。“政府搭台建基地,并给予税收、租金等优惠,吸引手加工企业,带动农渔民家门口就业。”工作人员说。
[政策保障]
架起转产就业后盾
大批农渔民带着笑容走进工厂,年龄大、学历低、技能单一的他们,从此放下了曾经卷起的裤管,穿上整洁的工作服,成为一名实实在在的工人。在他们幸福的背后,是翔安区出台的一系列强而有力的政策和举措作为保障。
“民生十五条”已经成为翔安百姓耳熟能详的词语。自2013年实施以来,“民生十五条”在社会上持续“发酵”。 翻开翔安民生保障“新十五条”,“推动退养农渔民就业”赫然入列,这为破解难题提供了闪亮的金钥匙。
“入职培训”不仅给予培训费补贴,半年内实现就业的还可领取培训期间每日117元的工资性、生活性补贴。从事手工业的农渔民,每月还可获得政府给予的工资额10%的补贴。男年满45周岁、女年满40周岁及以上的被征地人员自筹资金一次性缴纳15年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区财政一次性给予18000元参保补助……诸如此类政策数不胜数。这为他们转产就业提供强有力的后盾,使他们今后的生活将不会再有后顾之忧。
通过保障性就业补贴、困难家庭老人养老补助政策和全区被征地人员基本养老保险等一系列政策的扶持和保障,翔安民生保障方面朝着更加宽敞的康庄大道前行。
[试点经验]
将在33个沿海社区推广
大嶝失地失海农渔民转产就业试点工作初显成效,接下来,这一成功的经验将在全区33个沿海社区进行大范围推广。此外,翔安区还将根据被征地农民和海域退养渔民实际情况,按学龄阶段、就业阶段、创业阶段和老龄阶段等不同阶段,从就业创业、社会保险、教育培训、项目推进、医疗保障和人居环境等多方面完善和落实扶持政策。
数据是最好的诠释。2013年,翔安累计投入各类补助、贴息和奖励资金近3亿元。“大手笔”资金保障和强有力的政策扶持,翔安区将帮助成千上万的人勾勒出他们人生的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