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型都市农业的繁荣发展,为农业经济插上腾飞的翅膀。(本组图/本报记者 陈立新 摄)
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迅猛发展。
台海网(微博)3月20日讯 据厦门日报报道,又是一年开春时。美丽的鹭岛,生机勃勃地等待着新一轮“三农”工作的开局。
不久前召开的市委常委会对走出一条有厦门特色的“三农”升级发展路子有了更清醒、更深刻的布局。会议传达出坚持“四化同步”的信息,为我市“三农”工作提出了转生产、调结构、促增收、保安全的目标。“五位一体”的战略布局进一步统筹我市城乡共同发展,实现让农村升级的同时推进城市文明,使城市更像城市,农村更像农村。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是在最近一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吹响的号角。纵观我市近年来“三农”工作的发展轨迹,一条主轴是坚定而明确的——传统农业在向“智慧型都市农业”全面转型,并且这种转型正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而新出炉的福建省《2014年现代农业发展行动计划实施方案》,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等8个方面的重点突破内容,更在政策指导方面给正经历转型期的农民们打了一剂“强心针”。
我市统筹城乡发展工作的新一轮“开春大计”已经箭在弦上,可以肯定的是,即将召开的2014年全市统筹城乡发展工作会议,也会将我市的“三农”工作推向另一个新起点。
1
创新技术
上市蔬菜打上“身份证”
上个月举办的第六届厦门特色农产品暨农业龙头企业产品展销会上,同安菌秀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的展台前人头攒动。刚买完小花菇从人群中钻出来的市民魏小姐告诉记者,这家“店”的农产品有“身份证”,吃起来安全有保障。
魏小姐所说的“身份证”,就是指农产品外包装上贴上的二维码标签,用手机扫一扫,就能将农产品的“底细”摸得一清二楚。过去几年,我市将越来越多的创新技术手段运用到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当中,不仅从田间地头达到“菜篮子”环节,更逐步延伸到市民餐桌,确保“舌尖上的安全”。26个预测预警监测点和11个动物疫情固定监测点从源头上收紧监管关口,7个农资放心示范点和10个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试点紧抓种植和流通环节,15个镇(街)农产品质量检测室为农产品进入千家万户把好最后关卡。各类绩效考核制度、产地准出制度、农产品质量安全承诺制和黑名单制度等各项长效机制,更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大网铺开,贯通全程。
去年,全市共开展蔬菜、水果等种植产品农药残留例行监测639批次,检测农药项目52项,获取检测数据33200多个,农药残留检测合格率达到了99.5%;共检疫猪33.2万头、家禽90万羽,抽检屠宰场生猪“瘦肉精”45277份、莱克多巴胺45277份,监测合格率100%,养殖基地畜禽产品兽药残留检测合格率保持在99%以上。
2
提升质量
着力培养高科技种苗业
在翔安,全国最大的白金针菇生产基地——如意情白金针菇自动化生产加工工厂里,每天有20万瓶金针菇“诞生”,最终走进千家万户。从2012年启动建设至今,这个被视为厦门蔬菜种子种苗高科技标杆的项目就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支持和重视,还被列入翔安农民创业基地的重点扶持项目。
确保粮食安全,把好种子种苗品质关口,提升种苗质量是关键。金针菇基地仅仅是我市高科技种苗产业加快发展的一个缩影——彩色花菜、巨型芥菜、水果玉米……越来越多的新奇特农产品出现在超市、商场和市民餐桌上。着力培养高科技种苗业,使我市现代都市农业走向快车道。
近年来,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和“一村一品”特色农业发展需要,我市大力引进开发台湾、欧盟、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高效蔬菜新品种,先后建成8个蔬菜新品种示范展示基地,引进200多个蔬菜新品种,集中展示100个蔬菜新品种。
继续实施种子工程,继续强化蔬菜新品种认定工作,截至目前,我市共有“中厦一椒”和“莴仔瓜”、“壁绿”苦瓜、“黑宝”西瓜等4个蔬菜新品种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专家现场评议。
3
抱团发展
专业合作社迅猛发展
法国百里香、地中海迷迭香、新西兰菠菜……到集美区捷圣生态农业种植园的菜园子里走一趟,很难不被眼前“异国风情”所吸引。放在20年前,谁能想到这些新奇、罕见的外来品种不仅能在本土落地生根,还能一路直供走进本市超市和高端餐饮企业。
甩脱落后、低效的旧貌,我市农业换上了一张专业化、精细化、市场化和科技化的新脸孔。农民摆脱靠天吃饭,单打独斗的模式,通过“抱团取暖”,一批有特色、高效益的专业化合作社陆续冒头,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得先机,开花结果。
去年我市新增23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数量达到1244家,社员28174人,带动周边农户7.6万人。现有2家国家级、11家省级和45家市级“示范社”,合作社申请注册商标108个,其中市著名商标10个、省著名商标3个。
提高农业竞争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拉动农民增收致富——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各项评比和排行榜中,我市33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屡获殊荣,银鹭集团等一批领军企业的优异表现几乎已成反映我市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的“烫金名片”。
4
产业拓展
休闲农业产业渐成规模
春天里的同安丽田园,山环水绕,鸟语花香,信步林间,泛舟湖上,一番悠然滋味令人流连忘返。
生态资源与人文景观相结合,我市围绕“三农”和“三生”互动发展,正以全新思路定位现代农业发展方向,着力推进生态休闲农业和乡村观光旅游产业发展。经过几年建设,一批典型项目初具规模,也获得了多方认可。
2012年,我市小嶝休闲渔村、五峰德安古堡、丽田园农家乐、青龙寨果园观光有限公司、集美仙灵旗休闲农庄荣获“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称号,丽田园农家乐、凤泉山庄、龙谷山庄、妙高山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莲花罗汉山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厦门芳都观光果园有限公司、厦门顶上人家乡村游开发有限公司、厦门市同安区前垵湾休闲农庄、海峡两岸(厦门)农业合作示范园被评为全省休闲农业示范点。同安区莲花镇、汀溪镇获“全省休闲农业示范乡镇”称号。我市同安区五峰村杜鹃被认定为2013年中国美丽田园农事景观之一。
在城市经济的转型升级脚步中,我市的农业产业结构也历经变革,“智慧型都市农业”的繁盛发展,为农业经济的振翅腾飞插上了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