翔安创业街。(蔡建东 摄)
【 名词】
六个有
1
观念意识有转变
群众的就业观念逐步从“帮我就业”向“主动就业”、“积极创业”转变,仅在翔安南街等创业街上创业的商家就有817户,带动就业1740人。
2
转产就业有实效
2013年全区共转移农村劳动力7298人,超额完成市里下达的任务。试点工作开展四个月以来,大嶝街道已新增转产就业1227人。
3
民生保障有改善
全区被征地人员基本养老保险累计参保20710人,其中2013 年新增参保7654人,比2012年增长三倍。
4
村庄环境有美化
在转产就业试点社区同步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推进“和美家园”行动,提高了社区净化、绿化、亮化和美化水平。
5
村居组织有加强
在试点社区通过开展党员示范岗、党员联系户、“党员义工队”等活动,充分发挥党员的示范带动作用。
6
基层治理有创新
台海网(微博)3月20日讯 据厦门日报报道,通过成立“乡贤理事会”,深化“好厝边会所”,推行网格化管理,完善社区村规民约,群众参与社区治理的主体作用得到较好体现。
几天前的一个上午,在翔安区人力资源市场举办的那场招聘会,比传统的赶集还要热闹——它不仅让翔安区数千名被征地和退养农渔民一大早就从四面八方赶来,还吸引了全市各地的198家企业,带着7266个就业岗位,来到翔安“抢”人才。
一场招聘会,就像一条纽带,把困难群体拉上就业岗位。农渔民们脸上的笑容,源于他们获取的崭新的就业岗位,更源于市委、市政府《美丽厦门战略规划》在翔安区结出的累累硕果。也正是在不久前,翔安创业农民陈银镇惊喜地收到了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蒙徽的回信,王书记在信中鼓励他继续保持创新创业热情,促进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带动更多农民共同致富。
观念意识有转变,转产就业有实效,民生保障有改善,村庄环境有美化,村居组织有加强,基层治理有创新——破解被征地和退养农渔民“转产难”,翔安区的这“六个有”成效正日益吸引外界的目光。
“帮我就业”转向“主动就业”
最近,翔安好厝边创业达人巡讲总是让翔安区的被征地和退养农渔民蜂拥而至。讲台上,这些曾经也是农渔民的成功人士,不时地向现场听众抛出“橄榄枝”,邀请大家一起来创业。
如今,越来越多的农渔民纷纷加入“主动就业”、“积极创业”的行列。记者注意到,现在在翔安区,仅在翔安南街、新兴街、厦大学生街等主要创业街上创业的商家就达到817户,带动就业1740人。
新店镇新兴街的“洁万家家政服务公司”的牌匾格外引人注目。该公司的员工,基本上都是被征地和退养农渔民,他们在家政主营业务较少的时间段还主动开辟第二职业,兼职珠绣、电子元件加工等手工业,此举不但增加了他们的收入,也让这一就业群体更加稳定。
翔安区推动被征地和退养农渔民转产就业的成效,从以下一组数据可以得到彰显——去年,翔安全区已转移农村劳动力7298人,其中仅拓展的19个来料加工点,就带动了467名被征地和退养农渔民就业。
富美乡村遍地开花
百姓富,生态美。翔安区越来越多的乡村都将借助《美丽厦门战略规划》实施的契机,发生历史性的蜕变。嶝崎、双沪、澳头、吕塘、欧厝、山亭、琼头、锄山、后田、莲塘、马塘和云头这12个村庄,已被列入今年翔安区建设富美乡村第一批示范村。与此同时,翔安区还将继续把“美丽厦门共同缔造”与转产就业试点工作有机结合,积极推进“和美家园”行动,通过铺设拓宽环村进村道路及绿化美化、破旧道路修复、建设社区公园纳凉点等一系列整治措施,美化社区环境,提升社区品位。
翔安的美,在房前屋后,更在普通老百姓的腰包里、心里头。在政府的帮扶下,目前,翔安区共有10849人享受困难家庭老人养老补助,此外,翔安保障性就业补贴目前已覆盖全区33个退养渔民社区、58个被征地村(居)363个小组共21258人。
党员带动困难群体就业
近来,在试点社区,翔安围绕转产就业,加强班子建设,规范组织运行机制,推进区域化党建,深化村务公开,夯实基层组织基础。通过开展党员示范岗、党员联系户、“党员义工队”等活动,充分发挥党员在珠绣加工、餐饮业中的示范带动作用,组织42名带动能力强的党员联系转产就业困难群众。
“好厝边大家谈”、“邻里节”、“心灵驿站”……如今,深入村居开展的这一系列活动,把农渔民的心凝聚在一起,积极投身社区建设。在此过程中,“乡贤理事会”成了让更多人参与“美丽厦门共同缔造”的坚实纽带,由于主动就业、创业,越来越多的被征地和退养农渔民上了社区“好人榜”。
记者 王元晖
翔安记者站 林瑞声 蔡江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