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0平方米基地
容纳“三个中心”
虽然没有奢华的装饰,但是如今人们只要一踏入大嶝农渔民转产就业基地,便无不心潮澎湃。基地建设面积近5000平方米,其中展示厅260平方米,培训教室500平方米,厂房面积4000多平方米,集转产展示、信息发布、就业培训、手加工生产加工和业务集散“三个中心”为一体。
“美丽厦门共同缔造”带来的东风,吹散了广大失海失地农渔民眼前的雾霾。从去年9月起,翔安区便在全市率先开展失海失地农渔民转产就业试点工作,而大嶝农渔民转产就业基地就是翔安区在试点工作中打造的首个农渔民转产就业基地。
基地内的翔安区转产就业成果展示厅,为迈向新生活的农渔民输送着汩汩暖流。展示厅分前言、全区失海失地转产就业概况、大嶝街道试点概况、双沪社区典型点和后记五个部分,集中展示了翔安区转产就业试点工作的阶段性成效。以大嶝街道为例,他们通过拓宽“15条就业渠道”、落实“15项配套政策”、创立“双十一”转产就业模式,初步探索出一条“让群众快乐就业,让参与铸就和谐”的转产就业新路子,试点三个月期间就成功转产就业1171人。
“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的新理念,则让大嶝岛南部的双沪社区从过去的渔村,通过抓转产就业,促进思想观念转变、生产方式转变和居住环境转变,迅速变身远近闻名的“美丽乡村”。
五家企业入驻
转产就业基地
王美旋,大嶝著名的“珠绣王”。13岁自学珠绣,14岁便能替母亲完成她接到的全部珠绣活。如今,她已带动200多名妇女就业,成为大嶝珠绣最大的集散加工点——不仅解决了大嶝众多“4050”妇女就业问题,还辐射带动了新店、马巷等周边地区的妇女就业。
在基地内,为失海失地农渔民铺就一条最便捷的就业之路,成了翔安区的一条创新思路。值得关注的是,目前,已有鹭得织带饰品有限公司、小嶝水产科技有限公司、黎媚服装加工厂、欣永旋珠绣工艺厂、欣捷龙包装有限公司等五家企业入驻大嶝农渔民转产就业基地,将新增500名失海失地农渔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并带动1000多人在家里实现灵活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