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征地农民退养渔民的帮扶,已列入“美丽厦门战略规划”,而近来,在实施民生“新十五条”的基础上,一场规模空前的推进农渔民转产就业试点工作,正在翔安区全方位铺开。破解这些困难群体的生产生活难题,翔安在全市率先迈出了坚实步伐。
每年四个亿投向民生领域
建区以来,翔安区共征地9.9万亩,海域退养13.3万亩,涉及21.3万人,约占全区户籍人口的4/5。这道现实难题,摆在了翔安区委、区政府的面前。
发展经济,最终的回归点还是民生——面对考题,翔安做出了这样的回答。
被翔安当地居民称作民生“新十五条”的《翔安区关于进一步改善和保障民生工作的实施意见》今年起实施以来,在社会上持续“发酵”。其政策覆盖范围更广、力度更大、针对性更强,将原来的对农渔民“补血”,进一步转换成了“造血”。其中值得关注的是,翔安每年将拨出4亿元专项资金,并将逐年增加,专款用于解决当地被征地农民退养渔民的民生问题。
备受瞩目的被征地农民退养渔民的转产就业,无疑是翔安民生保障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推动大龄劳动力参加技能培训、鼓励企业招用被征地农民退养渔民、引导就业困难人群实现再就业等多种形式,让翔安百姓迎来新生活的阳光。今年以来,翔安区已转移农村劳动力7298人,提前超额完成市里下达的任务。其中,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大嶝街道已新增转产就业637人,实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取得明显的阶段性成效。